2024年09月10日

让优秀文化人才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

□ 程亚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列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之一,明确提出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为文化人才队伍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坚持党管人才,强化文化人才的思想引领

文化发展方向和道路的正确性,在于坚实的思想政治引领。只有心怀“大我”方能成就“大才”。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坚持党管人才,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现实要求。在文化人才的培养与管理中,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引领,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导广大文化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坚持校企联动,培育锐意创新的文化英才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面对日新月异的文化市场,文化新业态的发展以及文化的跨界融合,文化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文化人才培养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学校培养出来的人难以快速地适应岗位需求,而文化机构和企业难以找到满意的人才,长此以往,将会影响我国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推动校企协同合作,形成人才培养的“共同体”,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的“无缝对接”。面对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文化培养方案中应该关注跨学科性,特别是文化与科技、管理、法律等领域的融合,增设文化创意、数字技术、文化治理等相关课程。同时,高校也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不断充实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一方面聘请文化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专家走进课堂授课、担任校外导师等;另一方面,支持教师以挂职锻炼的形式参与到实际的文化工作中,鼓励和扶持文化创意类教师的创业实践,在实战中提高育人本领。通过搭建实习实践平台,鼓励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志愿服务、实习实践等方式到真实的文化产业环境中去历练,了解企业真实的文化人才需求。除了高等教育之外,还应通过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出国研修等多种途径,形成文化人才培育的“组合拳”,全面提升文化人才的素质。

坚持选贤任能,搭建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新时代以来,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文化能人。然而,文化领域的人才结构仍不均衡,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化能力的文化人才较少;高层次人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之间数量悬殊,创新能力强、行业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人才略显不足;文化行业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依旧存在;区域之间的文化人才分布不均衡,高层次文化人才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乡村和偏远地区文化人才严重短缺;传统文化领域人才相对丰富,新兴文化领域的人才相对缺乏。这种状态直接影响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难以适应激烈的全球文化竞争。

形成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梯队,才能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必须要有一批具备国际视野的文化人才作为桥梁和纽带。为此,应该组织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促进文化人才的跨国合作与交流,完善配套政策来引进海外优秀人才,鼓励本土文化人才通过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拓展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力。在国内,要重视文化的高精尖人才,推出文化名家大师工程,打造一批在文化艺术、社科理论、新闻出版、文化创意等方面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各类项目、基金应该向青年人才倾斜,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锻炼机会,完善“老带新”的激励政策,让优秀文化人才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同时,应挖掘和扶持民间文化传承人,并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素养,夯实文化人才队伍。

坚持“软”“硬”并举,点燃文化人才的创新激情

创新创意是文化的生命力,良好的文化生态才能保证人尽其才、佳作频出。只有顺应文化领域人才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才为本”,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管理上做“减法”,在服务、支持、激励上做“加法”甚至“乘法”,真正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才能人才辈出。

文化机构和企业应该努力做到以业留人,以薪动人、以情感人。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的指挥棒,应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文化人才评价体系,关注文化人才的成果创新水平、社会影响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等。通过扶持文化企业、建设文化创业孵化平台、创设文化专项基金和竞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等“硬”政策,使得文化人才与文化创业创新同向同行。通过领导干部联系服务机制,以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谈话谈心等“软”方式,倾听并精准回应大多数普通文化工作者群体所想所急所盼,关注其生活幸福感和职业发展,提高薪资待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提高文化相关的新职业群体的社会认同度与职业认可感,以薪资打动文化人才,以真挚的情感激励人才,促进其安身、安心、安业。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4-09-10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87577.html 1 让优秀文化人才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