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4日

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 黄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论述,为如何把湖北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指明方向。

科技标新,形成以原始创新为引领的“开天辟地”新局

科技“标”新,就是要实现科技发展的“标新立异”,而不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以原始创新为引领的“开天辟地”新局面,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夯实底座。当前,科学研究范式深刻变革,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日益向基础前沿前移,迫切要求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取得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的标志性成果,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使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实现新的跃升,这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

湖北应充分运用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为基石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优势,开展有组织科研,自觉对标世界前沿技术,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和湖北发展需求,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湖北路径”。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形成创新策源地,成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的主阵地。应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以解决制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51020”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卡脖子”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在重要领域形成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先发优势,实现成果供给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切实做强科技创新硬核支撑。

企业创新,形成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格局

企业“创”新,就是既要重视“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要重视“从1到100”的产业转化,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既要有龙头企业的“一轮明月”,也要让中小企业“群星闪耀”;既有大企业的“顶天立地”,又有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解决好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问题,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发挥“决策者”作用。吸收企业界参与应用类科技重大决策,加强企业的参与度、话语权。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政府和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赋予企业家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决策方面的权利。推动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

发挥“出题者”作用。推动更多课题由企业提出,并且企业要作为研发的主体。企业要精准把握产品研发方向,了解同行的工艺装备水平和先进程度、准确判断行业变化趋势,锻造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发挥“引领者”作用。鼓励科技型骨干企业发挥引领支撑作用,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以“研”为重点,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致力于技术、产品、标准、品牌创新,创造更多“世界首创”和“单项冠军”成果。

发挥“出资者”作用。企业应逐渐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支撑、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提升企业创新投入的整体强度。

产业焕新,形成以新兴未来产业为主阵地的“改天换地”变局

产业“焕”新,就是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形成以新兴未来产业为主阵地的“改天换地”变局。

湖北传统产业比重大,转型发展任务重,要引导和支持汽车、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使传统产业“向上”“向优”“向新”“向绿”改造提升。提升“含新量”,推进“尖刀”技术攻关工程赋能产业体系创新化;提升“含智量”,加速新型数据要素融合渗透赋能产业体系智能化;提升“含金量”,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赋能产业体系完整化;提升“含数量”,推进产业融合和数实融合赋能产业体系融合化;提升“含绿量”,发展绿色技术赋能产业体系绿色化。

着力打造全球领先的光电子信息创新型产业集群、全面塑造先进制造产业创新优势、大力推进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重点发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未来产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构建“新技术突破—新场景应用—新物种涌现—新赛道爆发”的未来产业生态。

生态立新,形成释放创新活力的“欢天喜地”胜局

生态“立”新,就是形成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的创新生态,打通转化路上的“堵点”“卡点”,让各类生产要素耦合,把存量盘活,让要素畅通,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开发和转化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形成释放创新活力的“欢天喜地”胜局。最终形成良好创新生态。各创新主体要寻求价值共识,形成发展共谋,推动多方共建,实现资源共享、达成收益共赢,以利益共同体谋划推动形成创新共同体,以“四有”协同实现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的融合。

“有为”政府主导。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成果转化体系,打造技术聚集平台、产业转化平台、人才引流平台、资本聚合平台,完善“地网筑基、天网链接、双向融合、政策赋能”的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

“有效”市场驱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与法律保障,以需定研、以研促产,形成“下游考核上游、应用考核技术、整体考核部件、市场考核产品”的项目评价机制,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有序”社会参与。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营造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政务环境、科研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有机”主体协同。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用户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态势,打造功能互补、良性互动、完备高效的协同创新格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

(作者系武汉科技大学法学与经济学院教授)

--> 2024-09-04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87036.html 1 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