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刘斌
云梦是蔬菜种植大县、地膜使用大县。今年夏季白色污染不见踪影,秦林望说,这么大的变化跟他有关。
秦林望是云梦县城关镇白合村人,去年被聘为楚惠物业有限公司地膜回收队队长,带领10名队员下乡回收废旧地膜。日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跟随他实地探访云梦地膜回收链条。
地点 隔蒲潭镇和平村
农民喜欢用厚膜
盛夏,隔蒲潭镇和平村一排排大棚内空空如也,翻耕过的土地平整又松软,散发着泥土芬芳。“你看地里多干净,一点残膜都没有。我们上个月刚进村回收过。”秦林望语气中透着自豪。
废旧地膜回收的前提是方便农户捡拾。捡拾废旧地膜曾是公认的“苦差事”。
云梦县绿色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丁军介绍,地膜按重量销售,在同等覆盖面积下,地膜越薄使用量越少,成本越低。过去农户使用厚度0.008毫米以下的地膜。这种薄地膜很容易破碎,不易清理。残留在土壤里的地膜不但容易与蔬菜根茬、泥土混杂在一起,等下季播种时,种子还容易被残膜裹住,发不了芽,影响作物生长。无奈,乡亲们只得用钉耙把残膜从土里扒出来,随意堆积在田间地头,或丢弃在沟渠塘堰里。有的嫌清理田里残膜费力,干脆用旋耕机将地膜连同秸秆打到地里。
转机出现在去年。云梦被纳入全省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试点,通过购膜补助方式,推广20万亩0.015毫米及以上加厚高强度地膜,从源头保障地膜可回收性。
和平村作为示范区,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6000亩。
“加厚膜耐磨、耐拉伸,不容易破,使用方便。”村民龙明学说,今年,他一个人一天就清理了2亩地的加厚膜。
他算了一笔账:用超薄膜,种1亩茄子要用2.5公斤,每公斤14元,共35元,用完后一个人捡一天也难干净;用加厚膜,种1亩茄子要用6公斤,每公斤13元,叠加21元补贴,实际花费57元,但用完后半天捡完,有专人回收。
两相比较,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虽然每亩多花22元,但省时省工。乡亲们特别是种植大户积极性高涨。
地点 云梦县废旧地膜回收中心
高峰期日收12吨废膜
废旧地膜回收涉及千家万户,秦林望团队只有10个人,如何将全县废旧地膜一网打尽?
这背后有废旧地膜多级联动回收利用链条——农民主动捡拾、站点回收清运、企业加工利用。
楚惠公司业务经理聂金清介绍,农户主动回收一斤旧膜,有0.4元补贴。县农业农村局支持公司在全县14个乡镇设立回收站,每个站配备一台农膜废料压包机、磅秤和回收袋,方便农户交售。小散户地膜用量不大,不愿为了卖几块钱费时费力,就把废旧地膜放在村里临时堆放点,等专业回收队进村回收。一些种植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可电话预约上门回收。
楚惠公司还有一支800多人的乡村保洁员队伍,对各村卫生状况了如指掌,也加入到废旧地膜回收队伍中。最忙时,秦林望和同事们一天回收12吨废旧地膜。
乡镇回收站的废旧地膜集中到云梦县废旧地膜回收中心。一袋袋打包紧实的废旧地膜码放得整整齐齐。聂金清透露,过不了多久,它们将会被供膜企业——湖北犇星生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带走处理。
按照谁供膜、谁回收利用的原则,回收的废旧地膜将由供膜企业统一进行资源化利用。犇星公司与楚惠公司合作,将把回收的废旧地膜用于制造再生塑料颗粒。
每次回收地膜,秦林望和同事要做好台账记录、称重,去除石头、土块等杂质。目前,云梦15个废旧地膜回收点累计回收废弃地膜100多吨。
地点 四季长青蔬菜合作社
地膜就地降解无污染
秦林望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以前废膜留在地里,影响蔬菜发芽,被风刮得到处都是,现在干净多了。”不过,他预感未来这份工作会消失,因为有了可降解地膜。
在四季长青蔬菜合作社,香芋田里绿油油的叶子随风摇摆,绿波荡漾。记者发现香芋根部周边土壤颜色不一,有的是寻常的土黄色,有的类似有机肥的灰褐色。合作社理事长刘四田介绍,这是正在降解的全生物降解地膜,效果一点不比传统地膜差。
刘四田几年前就关注全生物降解地膜,这种地膜能通过微生物作用完全降解为水、二氧化碳和少量有机质,对环境无污染,彻底破解地膜回收和残留难题,对土壤更友好。
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价格较高,是加厚膜的2倍左右,当前,云梦县主要在马铃薯、花生、南瓜、烟草、西甜瓜以及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上使用,示范应用1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
“不论是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还是全生物降解地膜,关键在于提高农户认识。”丁军直言,2018年国家出台农用地膜新标准,禁用超薄地膜,但是市场上仍存在超薄地膜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情况。他希望将地膜应用纳入农资打假范畴,由市场管理部门与有关部门联合执法,禁止非标地膜入市下田。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科普宣传,让“禁薄膜、用厚膜、除残膜”成为农民共识,建立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