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阅读提要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每一次善举、每一份感恩,都如涓滴入海,不断厚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8月29日,本报报道《“远安兄弟”还情记》,就是这样一个质朴温暖又令人动容的故事。
哥哥雷宋明意外烧伤,并不富裕的乡亲们你2元、我10元,凑起了115笔捐款;24年后,哥哥已不在人世,弟弟宋来波不忘他的嘱托,替亡兄还情报恩。
知恩图报,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美德。这对远安兄弟自幼失去双亲,与爷爷相依为命。爷爷去世后,哥哥又因意外大面积烧伤,因为好心人送来一笔笔捐款,哥哥才得以入院救治,转危为安。在哥哥雷宋明的笔记本上,没有一句诉苦,写下的都是左邻右舍的无私相助:不仅有烧伤后收到的捐赠明细,还有“每年给我们俩一人一套衣服”“一双棉鞋”“6斤猪油”“帮忙干了很多次农活”……命运坎坷艰辛,但来自身边点滴温暖的善意,给了这对苦命兄弟好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哥哥离世后,宋来波找到了这个记载着满满温情的笔记本,“10元以下还100元,10元以上按20倍还”,3199元的捐款,他一共还了31100元。
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20多年前的点滴善意,如同滴水融入大海,在多年后又反哺乡里,汇成爱的清泉涌流。这份跨越时空与生死的感恩之心,在生活的磨砺和岁月的积淀中愈发珍贵厚重。
我们常说恩重如山,感深至骨,述说的并不是恩情之重之大,需要怎样去进行回报;而是这恩情背后,有着至深至重的乡梓之情、亲友之情、手足之情、同胞之情……如山的,是种种人与人之间最为朴实厚重的深情厚谊,所汇聚而成的人间大爱。
荆楚大地,人杰地灵,蕴藏着丰盈悠久的中华传统美德。这种美德,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勤劳善良的荆楚儿女心中代代传承。有乡风乡情,有家风家训,有危急关头的舍命相助,也有看似寻常的一饭之恩……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感人至深的好人好事,涌现出熠熠生辉的道德群星。“信义老农”陈廷海、“油菜院士”傅廷栋、“义诊医生”杜荣辉、“带货郎”邓兰舟……他们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一个又一个层出不穷的凡人善举,一点一滴不计得失的无私奉献,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构筑起中华民族之魂的基石。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每一次善举、每一份感恩,都如涓滴入海,不断厚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这股蓬勃的生命力,让“崇德向善”成为时代主旋律,让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提供丰厚的道德滋养,汇聚成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