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30日

感谢信可以留下,还情的钱不能收

分水村村民想退钱给“好伢儿”

“远安兄弟”雷宋明的账本。

村民黄厚炎讲述倡议捐款经过。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唐晓安 张元媛 刘路 吴坚 通讯员 王丹 余泽佳

8月28日,本报推出《“远安兄弟”还情记》全媒体报道,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8月29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再次走进远安,探寻孕育“还情记”的源头。

村民捐款那年

一斤高粱只能卖两毛钱

群山环绕中的嫘祖镇分水村,安宁、祥和。青山绿丛掩映着一幢幢蓝瓦白墙民居,家家房前屋后收拾得整整齐齐,宋来波的老屋就坐落在一个半坡上。

与宋来波的老屋一水泥路之隔,是徐恒荣的家。73岁的徐恒荣正在家门口晒玉米粒。

“您收到感谢信了吗?”记者询问。

“怎么没收到,信封里还有400元现金。”老人说,宋来波是个好伢,知恩图报,但他们从没想到回报。

时隔24年,65岁的黄厚炎仍清楚记得从医院看望宋来波的哥哥雷宋明后,村委会召集小组长开会,发起捐款倡议:“不管要多少医药费,先救人,我们回去筹钱。”

“一元、两元、十元……”今年70岁的徐恒华回忆,雷宋明被烧伤的消息传开后,村委会号召村民踊跃捐款,时任村小组长的他,立即挨家挨户上门。那时家家都困难,村里人均只有5分地,主要经济作物高粱卖两毛一斤,收入低,但乡邻们二话不说,踊跃捐款。

新收的玉米铺满屋场,干完活,杜志胜拿起手机刷到宋来波“还情”的视频。他家与宋来波家老屋场隔路相望,宋来波家修房子,杜志胜、熊光梅夫妻俩帮助夯土、砌墙;家里打了豆腐,妻子熊光梅总要给宋来波爷孙端一碗。

杜志胜说,这么多年,四里八乡谁家有难,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从没有计较回报,“我们村里,互帮互助的传统一直在!”

“村里就是这样,只要耳朵听到了,不管三十、初一,都会主动去帮忙。”徐恒华说,宋来波的爷爷去世后,他带着家属到商店赊白事用品,店主没一个拒绝的。

心意领了

村民想退钱给“好伢儿”

多名收到“还情”的村民表示,当年捐款时,从未想到回报。

75岁的向德全说,8月7日宋来波送来感谢信离开后,家人打开信封发现里面夹着100元现金,“这钱我怎么能要?”

当天傍晚,3户邻居来到向德全家,“大家商量,孩子的心意领了,感谢信可以留下,还情的钱不能收,必须退回去。”向德全说。一打听,宋来波已经离开远安了,大家才把钱收下。

在熊光梅眼里,宋来波的爷爷自强要强,一个老人拖着两个孩子,从来不愿意占别人便宜、欠邻居们人情,干农活“换工”一点儿不含糊。村里的薅草互助组往往只有宋来波的爷爷一个男人,他总把最后一天留给自家责任田,“有一年,连续干了7天,真是腰酸背痛,大家咬牙坚持,帮他们家做饭的做饭,薅草的薅草,都干完了才休息。”在爷爷的教育影响下,宋来波兄弟“齐腰高”就会灶下烧火、喂猪,再大点,给玉米播种、施肥都是一把好手。

宋来波的五叔雷传军也说,培养后人自立自强自信、学会感恩,是他们家一直注重的家风家训。

2001年,宋来波初中毕业后,雷传军带宋来波兄弟到广东打工。如今,宋来波通过勤奋、吃苦耐劳,事业有成,回报村民,他感到很欣慰。

“宋来波的报恩,是对分水村邻里互助精神的传承。”分水村党支部书记徐文豪说。

“远安兄弟”

有个“中国好人”老师

8月29日下午,记者在远安县城见到宋来波初中时的老师陈玉龙和徐玉华。

1998年,陈玉龙大学毕业入职苟家垭中学,成为宋来波初中三年的班主任。面对当时班上许多的贫困学生,他隔三岔五做点饭菜叫他们一起吃,宋来波就是“饭搭子”中的一员。

“宋来波特别自强,热爱阅读,初中三年,写了一厚本小说。”徐玉华是宋来波初中时的体育老师。多年后,徐玉华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宋来波给她发来信息,希望捐助分水村的贫困孩子。去年,宋来波看望陈玉龙时,也请老师帮忙留意合适的贫困孩子,想捐助几位。

“今天读到湖北日报的报道,非常感动,又特别自豪。”2021年当选“中国好人”的徐玉华说,她教过的学生中有10多人创业有所成就后,参与到自己的爱心助学活动中。

徐玉华扎根山村学校22载,通过网络筹集善款33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4000多人次,让不少面临辍学的孩子圆梦校园。

在当地人看来,有徐玉华这样的好老师言传身教,宋来波替哥哥雷宋明“还情”,非常自然。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郑晓边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远安县分水村村民当年资助宋来波兄弟,是千百年来镌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传统美德传承,是发自内心不计回报的邻里互帮互助;宋来波兄弟情深,通过勤奋努力,感恩回报村民,也是基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更值得传承。

--> 2024-08-30 分水村村民想退钱给“好伢儿”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86464.html 1 感谢信可以留下,还情的钱不能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