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9日

念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字经”

□ 侯欣 张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为当前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新征程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始终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和产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新”起来、“兴”起来和“热”起来。

坚持马克思主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其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方法支撑,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我们当以客观科学的态度看待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可以通过科学的历史考证方法,探讨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过程、影响等,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对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古籍进行文本研究,分析其中的思想内涵、哲学理念、价值观念等,从文字中挖掘知识和智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特点、异同之处,实现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总之,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成机理、基本内容的深入研究,可以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从而更好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头,这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当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根本的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坚持和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真理之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以真理之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广泛参与原则,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要让更多人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来。

加强科技赋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起来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过程中,要加强科技赋能,拓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空间,开辟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渠道。

科技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存在许多留存保护困难、容易受到损坏的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存储,以情景还原、扫描等方式留存遗产信息,建立数字档案,实现可视化建模,并且进行永久性保存和活态化传承。各地博物馆、图书馆均开始采用“云展览”模式,通过互联网呈现宝贵的藏品,可以让各地居民共同感受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众获取知识的门槛,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科技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场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全方位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交流互鉴。例如,VR和AR技术使世界人民实时体验中国古代建筑,传统表演;科技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快捷和准确的语言翻译服务,极大地促进了跨文化的互动交流,避免出现中华文明对外的“传播折扣”问题;科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可能性。广大媒体平台和各种网络传播主体应该利用新技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古往今来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开发文创产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起来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开发富有吸引力与艺术性的文创产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历史长河,在人民群众中“兴”盛起来。

近年来,各级各类文化文物部门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推动试点单位与文化创意设计机构、科研单位等展开合作,培育了一批文化创意开发设计单位,使传统文化以多种表现形式活跃在大众视野。例如,故宫博物院选取具有辨识度和鲜明特色的经典藏品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如服装、家居用品、文具、首饰等,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产品;以《中国诗词大会》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传统文化衍生节目,以强大的阵容、优质的内容和精致的画面火爆出圈,让人们感悟中华文明内在的强大精神力量,唤起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尚与崇敬,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极大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文化创意产品作为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重新赋予传统文物以新的时代内涵和使用价值。秉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接口和载体,可以使传统文化资源实现多途径、多维价值的转化。

推进文旅融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起来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过程中,应着重推动文旅融合,掀起研学热、文博热、农耕体验等热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

打造地方特色,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和游客体验。例如,杭州宋城景区以独特的宋朝文化为立足点,独创“主题公园+文艺演出”的新模式,带动了杭州上千亿元相关产业的发展;西安大唐芙蓉园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等,成功实现了旅游产业和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丰富了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增强了历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具有深厚戏剧艺术文化底蕴的乌镇,承接艺术会展、艺术展、互联网大会,已经成为全国领先的文化小镇;湘西十八洞村,依托非遗苗绣,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游客接待中心,对农家乐开发“五统一”的特色管理模式。这些乡村文旅的蓬勃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也使乡村文化资源得到了有效活化,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内涵。让广大游客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形成以文脉为支撑的文旅产业体系,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

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明,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秉持正确的理念,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径,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和现代价值,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和客观需要,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更为主动的文化力量。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4-08-29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86401.html 1 念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字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