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瑾毅 通讯员 张全录
高超的放射科医师,能从CT片细微处发现重大疾病的萌芽。然而,某些病变肉眼难以发现,少量细微或潜在病灶很可能成了漏网之鱼。如今,弥补人工阅片缺陷的“AI(人工智能)眼”已经走入武汉市肺科医院。它脑聪目明,肺上结节可“一网打尽,一眼看穿”,给出的判断也常“一语中的”。
8月26日,放射科医师李宝学正在给黄女士阅片。他首先沿用传统方式,通过肉眼将这名患者的600张电子CT影像飞速浏览一遍,做出基本判断。之后,他让“AI眼”上场,智能阅片。
“AI眼”,其实是诊断图像处理的系统,医生点开电脑上的端口,它就开始拼命工作。
“AI眼”为黄女士的CT阅片,秒读出52个3毫米以上的肺结节。这个数量多于李宝学的发现。
李宝学说,这是“AI眼”的优势——看得全。它能够根据后台算法规则,像一张无形的筛子一样,预先设定筛眼的大小。3毫米以下的结节,风险极低,只需随访观察即可。设定3毫米后,“AI眼”将肺筛一遍,无一遗漏地发现任何一个结节。它的规则是“宁可误认,绝不漏认”。通过设置,“AI眼”最高甚至可以捕捉大亚毫米级别的肺结节。
接下来,放射医师会逐一对“AI眼”提示出来的结节,通过多个维度二次甄别。李宝学说,通过人眼与“AI眼”优势互补,如今,肺上结节可以100%被捕捉。这是任何顶级放射医师,仅靠肉眼无法达到的高度。另外,人眼阅片,会受到疲劳、情绪等多重因素影响,细微处出现误差在所难免。“AI眼”可以高质量、无休止地昼夜工作。阅片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接近零误差。
看得全只是“AI眼”的基本功,看得透更是它的独门绝技。
8月26日,李宝学和“AI眼”互动阅片。在多名患者的CT片中,“AI眼”不仅发现肺结节,还不断提示着结节的性质,分析恶性的可能性等。
李宝学在黄女士肺上发现一可疑病灶后,手动测量量得的尺寸是35毫米,但“AI眼”测量结果是41毫米。
谁错了呢?双方都没错。正如一个部分腐烂的苹果,人眼只能看到它腐烂变质、变色的部分,“AI眼”却能够根据内部算法和微观领域的数据,看到肉眼无法看到的变质部分。
“这些肉眼不可见,却被AI捕捉到的部分,对医生具有较高的判断意义,也决定着对不同肺结节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李宝学说。
目前,对肺结节,世界各国专家已逐步形成多个版本的《指南》。医生对这些复杂且不断更新的《指南》了然于心并不容易,逐一查询又耗时费力,而“AI眼”可轻松存储各种版本的《指南》,阅片后,还能根据这些数据提出精准的肺结节健康管理指南。
虽然能力惊人,“AI眼”仍勤奋好学。它将医院所有医生每天处理的CT片数据吸收、消化、学习、纠错,不断提高研判水准。
不过,“AI眼”脑聪目明,仍无法拥有人脑所具有的系统性思维。面对“同病异像”“同像异病”等问题,有着机械性的弊端,仍要依靠医师最后的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