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赛迪方略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显示,枣阳在全国县域经济最新排名74位,较2023年进了6位,进位速度位列全省第二。7年间,枣阳市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排名中累计前进了25位。
“作为襄阳市唯一的全国百强,枣阳将紧扣湖北‘五个功能定位’和襄阳‘一枢纽四基地’定位,加快建设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做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东翼支撑,打造襄南随毗邻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全省县域四化同步发展引领区。”襄阳市委常委、枣阳市委书记杨晶表示。
传统产业增活力 老树发出新枝芽
枣阳,是发展工业经济较早的县级城市之一,门类全,名气大,在上世纪被誉为“工业明星”。
“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于产业支撑。”进入新时代,枣阳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以科技创新和技改投入为着力点,让“老树发新芽”。
炎炎夏日,湖北米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热火朝天:一个个不同大小的位移传感器,经过金属零件加工、组装、检测等几十道工序后,将按需出货。
“我们目前可年产60万件位移传感器,去年实现营业收入8000多万元,以60%的市场份额排名国内第一。”米朗科技监事会主席陈爱国介绍,“公司产品已出口至欧美、中东、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市场份额在全球位列行业第三。”
2007年企业落地枣阳时,米朗科技产值不过一两百万元,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
“刚开始产品比较单一,主要用在工业自动化领域。”陈爱国回忆,“后来通过技术创新,将市场拓展到了仪器仪表、位移监测、航天军工等应用领域,公司产品价值链得到提升,市场份额占比不断提高。”
在枣阳发展十多年来,米朗科技的规模越来越大,成为湖北省“金种子”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进一步扎根枣阳,去年米朗科技通过改制,与深圳公司实现“子母换位”,在枣阳注册新公司,并将在枣阳加大投资,打造传感器产业集群,转向智能化、微型化、高精度发展。
“对标我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枣阳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着力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三线并进,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根植性主导产业。”枣阳市市长孔令波说。
上半年,枣阳新增培育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8家,累计100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累计59家;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6家,累计15家;累计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
项目建设再提速 营造发展大气场
发展之迫切让枣阳时不我待。
2023年底,投资8亿元的襄阳宁丰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刨花板项目在枣阳市吴店工业园开工建设,到今年8月,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
“目前,项目正在进行新设备的联调联试,确保9月1日顺利投产。”襄阳宁丰新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经理李明介绍,项目投产后将填补枣阳板材产业空白,打造中部地区高端家具装饰板材链主企业。
9个月时间,宁丰新材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正式投产,是枣阳市“以非常之志抓发展、以非常之举抓攻坚、以非常之力抓落实”,推动好项目、好企业快速落地见效的标志。
如何在全省县域经济中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枣阳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突出,连接武汉和襄阳两大都市圈,有力促进“人”“物”“信”“才”等要素向枣阳市集聚。
一场大雨过后,总投资40亿元的中业新源(枣阳)科技有限公司钒液流新材料储能应用示范项目施工现场一片泥泞,积水造成施工机械无法进场,工程被迫暂停,项目经理任彦飞十分着急。
“大家加油!争取明天恢复施工。”任彦飞一边给现场工人鼓劲,一边指挥大家给地基表面喷浆,以增加地基强度,止水防渗,避免沙土液化。“我们现在正在全力赶工期,等到天晴后,会把耽误的工期追回来,确保今年底建成投产。”
“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今年,枣阳市按照“项目建设年”要求,高标准谋划项目,务实推动项目落地实施。
今年上半年,枣阳市11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55.7%;目前共举行6次共42个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总投资197亿元。
开工的号令响起后,枣阳各地科学组织施工,加快进度,全力推进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
随着挖机的轰鸣声、混凝土的搅拌声……一栋栋新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汇聚起枣阳加快项目建设的强大气场。
据统计,今年以来,枣阳市共开工亿元以上项目68个,储备亿元以上项目85个,预计全年将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50个,重大项目的牵引作用进一步凸显。
紧盯产业新赛道 发展新质生产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枣阳全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不断强链延链补链,为“全国百强县”进位提供强大支撑。
位于国家级枣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湖北双登润阳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登润阳”)生产车间,在经过板栅铸造、涂片、铅件浇筑等工序后,一个个铅酸蓄电池被制作完成。随后,这些铅酸蓄电池在仓库被打包好,装进大型重卡发往全国各地。
双登润阳负责人介绍,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储能备用电源等领域,为移动、联通、电信、铁塔、华为、阿里、中兴等重点企业提供产品配套。
双登润阳于2007年落户枣阳,由总部在江苏的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2022年底,双登集团再次落子枣阳,以双登润阳为邻成立湖北双登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60亿元,主要生产电力储能锂离子电池及系统。
“集团在枣阳追加投资,是看好这里的发展潜力,属于‘生二胎’。”双登储能负责人说,“我们规划总产能10GWh(千兆瓦时),其中一期落地2.8GWh,目前设备已进厂调试。”
串珠成链,聚链成群。近年来,一批新能源项目落地枣阳,已集聚23家新能源规上企业,并带动新材料产业攀“高”向“新”。
在枣阳化工园区的湖北隆胜四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展厅,摆放着几十种有机硅系列产品。隆胜四海成立于1994年,起初从最基础材料有机硅单体做起。2008年起,公司开始研发附加值更高的有机硅树脂,这为公司进军新能源市场奠定了基础。
隆胜四海副总经理廖想程介绍,公司去年实现营收2.7亿元,盈利5000万元,在国内有机硅的市场份额占比约40%。目前,公司年总产能达2万吨。
“以前,市面上的产品以国外进口为主,价格约8万元/吨。后来我们联合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最终成功研发出了产品。”廖想程说,隆胜四海生产的有机硅树脂,已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池绝缘等领域,成为新能源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如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枣阳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2023年产值72亿元,位居襄阳前列。
“枣阳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把调整自身产业结构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实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再进位。”杨晶表示。
专家点评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实践
省委党校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主任 郝华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枣阳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正是体现这种要求的成功实践。
以新型工业化奠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枣阳市以培育市场主体夯实产业基础,以优化存量、做大增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应用培育新质生产力,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对标全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使新型工业化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特别是在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引领下,当地以优化营商环境培育竞争优势发展新能源、低空经济等产业抢占新领域新赛道,也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以新型城镇化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城镇化是以人口迁移为表现的涉及产业、人口、景观、社会一系列的转型升级过程,集聚效益是城镇化最明显的优势。枣阳市以“双集中”发展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发挥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融入襄阳都市圈,彰显同城化效应,以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提供要素集聚平台,进一步提升县城和小城镇的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集聚能力,提高产业层次和城市能级。
以乡村全面振兴保障粮食安全。枣阳市以县域经济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地依托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试点建设,统筹粮食安全与特色产业发展,聚焦六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全链条协同发展,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产业体系,以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彰显农业全链条的增值优势,为农民提供多渠道多业态多模式的增收致富途径。
主政者说
聚力“双集中”
锻造新枣阳
襄阳市委常委、枣阳市委书记 杨晶
以“双集中”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提升县城和小城镇的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集聚能力,是实现城乡统筹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主两副”襄阳的市域副中心城市,枣阳将围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全力构建全省县域四化同步发展引领区。
枣阳既是工业强市,也是农业大市,就地城镇化基础良好,信息化建设在全省县域中走在前列。枣阳的四化同步发展评价指标,均高于2025年全省平均目标值,有基础、有能力、有底气,建设全省县域四化同步发展引领区。
枣阳要实现这一功能定位,就要加快打造“双集中”,破解发展道路上的各种制约因素和难题,力争到2035年,GDP从现今的800多亿元突破到2000亿元,市域常住人口达到95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50万人,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成为引领辐射襄南随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
围绕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根植性产业,枣阳将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争创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多个供应链供销全国,提升产品价值链。
围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打造以湖北供销粮油集团枣阳日用品集采集配中心、枣阳寄递物流共配中心为主体的农产品交易储备物流网络体系,加快建设辐射南襄盆地的特色农产品交易储备加工中心。
围绕汽车装备制造产业链,深度对接襄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商用车整车制造,引进培育激光雷达、摄像头、车载显示屏等细分产业,积极融入长江汽车供应链平台,推动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车联网等领域创新转化。
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大力发展锂离子、钒液流、氢能等全技术、全链条储能产业,打造储能高地。全力支持有机硅产业发展,招引原材料制造上游企业,构建完整硅基新材料产业链,打造全省硅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并推动新材料产业向氟化工领域拓展。
枣阳未来的发展,将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依托即将建设的通用机场,构建通用航空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集研发、制造、培训、救援、运营(FBO)、维修(MRO)等为一体的完整通航产业链条,全力打造鄂西北区域性通用航空物流中心和应急救援中心。
策划:望少辉 罗光锋
组稿:李晓军 毕学谦
图片:李晓军 李明 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