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炉冶,如今正炽。
匠心图强,劲无止境。
7月31日,2024年赛迪百强县榜单新鲜出炉:湖北大冶位列第55名!
百强“常客”,以奔跃之势,改革潮涌立前头,从2021年到2024年,三年来排名累计赶超24位,在竞争激烈的县域经济赛道,交出一份完美答卷。
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示范县……一项项“国”字号荣誉,见证着这座拥有三千多年铜冶炼史的地方,一直流淌着奋进和创新的力量!
近年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特别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大冶篇章走深走实,推动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成势见效,大冶再出发——
黄石市委副书记、大冶市委书记郝胜勇表示,落实“五个功能定位”、推进“五个以”实践体系,坚定不移推动大冶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冲刺全国50强”!
新路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部大冶史,微缩了中国工业的演进史。
矿冶文明铸就辉煌过去,转型发展铺展光明未来。
“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大冶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辄坦言,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要互促互进,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良性互动。
尖峰水泥有限公司,这座国家级绿色工厂内,中控室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大屏,生产运行指标呈现于模块化生产单元视图中,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技改提能,制造焕新。
该市重点围绕钢铁、模具钢、铝型材等产业,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全力推进“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三年实施技改项目60个,投入38亿元,推动产业不断升级,产品向中高端迈进。
川滇交界的金沙江峡谷,白鹤滩水电站巍峨耸立。作为“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换热器来自大冶企业——湖北迪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实施智能化、数字化工厂改造,其产品扩展到水电、石油化工等领域。
今年3月,大冶发布《大冶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市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以绿色低碳为新路径、以科技创新为新动力,以安全韧性为新要求、以数据资源为新要素、以链群协同为新模式,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加快建成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工业强市。
上半年,大冶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19.8%;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达到近18个月以来最高;31个工业行业大类,23个行业增加值正增长,增长面达74.2%。
新力量:新“大冶造”崛起
晨曦微露,大冶市尹家湖畔。
无人驾驶清扫车驶过,带走垃圾,留下洁净。这是湖北于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黑科技”产品——新能源环卫车。
发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大冶崛起造车新势力——以长城汽车大冶基地为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孕育成型:
“独角兽”企业融通高科,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产能攀升至全球前三;
华锦智能装备生产的离合器压盘、曲轴,成功打入华为、比亚迪等产业链,成为“问界”系列新能源车供应商;
立中车轮,全球第四大铝合金车轮制造企业,抢抓新能源车轻量化风口,依托大冶铝型材产业,进军宝马、长城等汽车产业链……到2026年,一个500亿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诞生。
这,只是大冶市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新材料、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临空产业,正构筑起大冶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近三年来,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9家,高企总数达到33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80家。
产业链、供应链“双链”建设,如同筋脉,是推动产业协同创新的关键纽带。大冶市深入融入武汉都市圈,融合指数排名位列圈内县市首位。
同时,大冶加快推广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整合创新资源,汇聚技术、人才、金融、场景四类场景,吸引419家企业入驻平台。
立足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大冶出台“科技十八条”,每年列支1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大冶(武汉)离岸科创中心落户武汉,搭建72个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产要素,大冶积极布局氢能新赛道,深地储氢科研中试基地的加速建设推进,标志着大冶加速形成集制氢、储氢、加氢、用氢于一体的氢能源产业链。
江河奔流春潮涌动,奋楫扬帆向“新”而行。
各项产业扶持政策如雨露甘霖,滋润着新质生产力在这片创新沃土上加速聚集。上半年,全市招商引资签约项目77个,协议投资602亿元。黄石大冶湖国家级高新区,充分发挥主阵地主力军作用,大美科技、惠盈科技等17家重点工业项目投产。
目前,该市已培育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22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9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7家。
新优势:“软环境”催生发展“硬实力”
区域经济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
在大冶,一场以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的革命正深入展开。
该市率先在全省县域推进数字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顺利通过全省首个县域试点验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汇聚37个部门单位19200万条数据;在公共资源交易等12个场景实行“免提交”;将35个部门1827个事项纳入“一窗”办理;推出142个主题服务区“一事联办”;积极融圈入群,实现1000个政务事项“跨市通办”。
企业能赚钱,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以控制成本为核心,大冶推行“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容缺受理”“一业一证”等改革,建立“网上中介超市”,服务全市2万余家企业,为400家招商引资企业降低成本近2亿元;建立联合监管、服务评价、投诉受理惩戒机制,整合中介事项,持续减环节、优服务,努力提供全省一流的中介服务。
法治化营商环境是核心竞争力。该市推进法治政府建设。2023年,大冶行政复议案件后回访满意率、新受理行政复议案件全流程在线办理率、行政复议决定书网上公开率均达100%。
硬环境足够“严”,软环境足够“柔”。
每月一次的亲商政企“午茶会”,营商环境社会观察员“圆桌会议”,一杯清茶,围桌畅谈,倾听诉求,解决困难,重商的人文氛围在生长。
大冶已连续两年获评“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连续三年先行区创建数量在全省市区并列第一。黄石大冶湖高新区营商环境企业端评价全省第一。
近者悦,远者来。
截至目前,大冶市场主体达到11.33万户,“四上”企业数量达到1003家。
新生活:唱响基层治理“大合唱”
发展的目的,在于惠及民生,共同富裕,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从老旧小区改造到电梯加装,从一老一小的现实需求到房前屋后的环境整治……自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以来,如春风化雨般悄然改变群众的生活。
志愿“红马甲”深入乡村小区、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解决群众“天大的事”……社会力量与党组织力量汇聚一起,唱响基层治理“大合唱”。
成立医共体,推进数智化病理诊疗,给患者更多生命安全保障;教联体改革,让更多城乡学生享受均衡教育资源,健康成长;养联体建设,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大冶以开放的胸襟,全速推进城镇和产业“双集中”,欢迎各方人才落地生根。2023年,大冶市改造老旧小区38个;建成区面积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37.44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3.42%,同比提升1.5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2532元、28807元,位居全省前列。
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
大冶市秉持“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的工作理念,大力实施“精准+分类”考核,及时激励奖惩,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引导各乡镇(街道)把自己的事干得更好,在全市营造出拼抢实干、奋勇争先的干事创业强大气场。
炉火映古今,奋进不停歇。
大冶,这座工业兴盛之城,征衣未解,再踏征程,循着产业转型、城市蝶变之路,迎风起舞,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数说大冶
2023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53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807元,位列全省县(市区)前列
2023年,财政收入完成量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0.71亿元
2023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6.7亿元,占黄石总量1/3以上
2021-2023年,新开工大美科技、卓玉智能等项目394个,新投产融通高科、立中轮毂等项目326个
专家点评
产业结构深度转型是关键动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代产业经济研究中心 石军伟
近年来,大冶市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转型,坚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全国百强县中升序进位。产业结构深度转型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产业基础。无工不富,已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规律。产业结构深度转型的关键行动,就是持续提升第二产业增加值的规模、在GDP中的比重以及其结构优化水平。大冶市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手抓”,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就抓住了百强县建设的根本。
二是坚持集群强链,持续强化有效投资“硬支撑”。大冶市全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实现本土集群化发展,优化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加速推动工业经济整体水平迈向中高端。第一,招商选资强链条。聚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上下游配套,持续延链补链强链,诞生了一批如劲牌公司等有引领力的头部企业,融通高科“独角兽”企业。第二,建强园区壮集群。推动大冶湖高新区扩园提质,加快推进临空经济区起步区建设,为主导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提供充足空间。第三,大力实施有效投资行动,落地生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三是企业主体培育成效显著,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载体。高质量的企业主体是助力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首先,用好用足科创供应链平台。围绕产业链布局政策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化“五链”融合,一体推进平台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其次,五库联通培育主体。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为抓手,推进高企后备库、平台后备库、知识产权后备库、技改项目库、科技招商项目库的“五库”联通,滚动推进创新主体培育。第三,营商环境激发企业新活力。目前,大冶市在国家级绿色企业数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智能工厂培育等方面都获得了较为领先的发展位势,正积极打造新时代创新策源地。
主政者说
当好改革排头兵
冲刺全国50强
黄石市委副书记、大冶市委书记 郝胜勇
大冶作为全国县域百强县市,将牢记使命、扛牢责任,稳步推进“五个以”“五个一”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广、从局部经验到系统集成、到上升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更好促进大冶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全力推动试点扩面提质。坚持干中学、学中干,扎实推动5条不同类型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逐步推进46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全覆盖。树牢供应链思维,融入全省平台、做强本级平台,以供需对接带动产业发展,力争2025年主导产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一体推进“城市品质提升、产业集聚提效、公共服务提质”,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推进城市“数公基”建设镇村全覆盖,探索政务服务、基层治理等更多应用场景,赋能四化同步发展。做强街乡枢纽,加快构建县负主责、县镇(街道)村(社区)组(小区)工作联动的基层治理四级体系框架,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基础性工程。
全力加快重点领域改革。以大财政体系建设“全套试点”为抓手,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循环动力机制。围绕市战略规划,积极谋划和争取项目,坚持盘点、盘活、化债一体推进,加快特许经营权、数据、矿产等资源盘活利用,建立持续盘活转化、有效资产生成、政府债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机制,破解堵点卡点、畅通经济循环。建立贯通项目前期、建设、结算、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深化国企功能性改革和绩效评价机制,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切实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建立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统筹联动机制。深化教联体、医共体、养联体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办好老旧小区改造、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充电桩建设等民生实事,在惠民利民中扩大有效投资、拉动消费增长。
全力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责任化、清单化、节点化贯彻好中央重要指示精神,抓好省委、市委重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以发展成效、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实效。深入推进招商选资、有效投资等“八大行动”,以“我为企业找订单”为切入点,进一步解难题、稳增长、促消费、防风险、保安全,坚决完成全年经济目标任务,加快推动大冶走在全省前列、冲刺全国50强,为黄石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大冶力量。
策划:张居勤
组稿:程良友 冯团芳 图片:薛婷 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