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
是在解决问题中创造的
记者: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时强调:“我国发展走到今天,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改革不断前进也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还有句话我们很熟悉:事业发展出题目,深化改革做文章。改革与发展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邓纯东:我们国家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伟大成就正是我们坚定不移抓发展、搞建设得来的。
伟大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我们党在不同阶段都较为充分地解决了阻碍发展的各方面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着力解决经济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所有制过于单一、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等,正是解决这些阻碍发展的若干问题,我国才能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面对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发展任务已然明确,但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不利于更好更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上的弊端。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好宝贵经验,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来解决阻碍发展的各种问题,从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有其根和源
记者:回望我们党百余年奋斗历程,改革开放这个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如何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邓纯东: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百余年历史,一个很清楚的结论是,我们党始终根据形势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改进、创新各种政策、制度、体制。
不同于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第二次革命是在过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和社会革命取得成功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的自我调整、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同时,不难看到,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有其根、有其源。
改革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体制进行调整、改进、创新。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样的调整、改进、创新贯穿于百年党史之中,贯穿于不断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局面、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的历史征程之中。
10次“三中全会”
各项改革任务前后衔接、步步深入、不断前进
记者:从1978年至今,10次“三中全会”从不同层面锚定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推进整个中国的发展。怎么看待改革这种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特质?
邓纯东:回顾10次“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在治理整顿中深化改革;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强调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通过有关农村改革的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新时代不断向纵深发展;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着眼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重大原则等。
可以看出,这10次“三中全会”是前后衔接、一脉相承的,而非前后割裂、大起大落的。同时,历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是步步深入、不断前进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要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讨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重大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每一届三中全会都立足历史方位,针对当时形势下经济社会面临的关键问题,对经济发展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了更有活力、更加科学的制度设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立足新方位,用好“关键一招”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向现代化
记者: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今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紧迫而必要,这是由当前改革所处的历史方位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在“最难”和“最伟大”之间,我们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方位还可以有哪些深刻认识?
邓纯东:中国式现代化是最伟大的。
中国实现现代化意味着约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将大规模、整体性地进入现代化行列。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14亿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西方现代化以资本和物质的现代化为主导,导致了两极分化、道德堕落、环境污染等问题,加之为了资本原始积累而暴力掠夺殖民地,甚至为了资本扩张不断对其他国家进行打压霸凌,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害。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上述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征,更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特征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可以避免西方现代化“病症”。
中国式现代化所走的道路充分证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完全可以从本国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向现代化,这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全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最难的。
中国的现代化起步面临着发展底子薄、基础差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整体上还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农村社会,从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工业大国,困难巨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没有靠发动战争或殖民掠夺来获取发展资金,也没有丧失国家主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而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所面临的任务是异常艰巨的。
因此,要实现如此伟大、如此艰难的现代化,必须靠改革开放,靠创造更加具有生机活力的制度、体制、机制来解决发展难题、战胜风险挑战。也就是说,必须坚定不移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好吃的肉”都吃掉了
“难啃的硬骨头”考验韧劲和能力
记者: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推进到今天,“难啃的硬骨头”带来什么样的考验?
邓纯东: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体制机制改革难度大。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改革政策,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等,政策一经颁布实施便可取得较为显著的积极成效。但随着改革不断推进,仅凭政策调整而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升企业经营效益基本是很难实现的。必须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比如,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如何强化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又如,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如何鲜明树立选人用人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解决这些复杂问题所必需的制度创新、体制改革是非常困难的。
协调利益关系难度大。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有几十年的时间,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关系愈加复杂。也就是说,每一项政策的出台、制度的改革,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更显复杂多元,这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结构简单的形势大不相同。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统筹各方利益关系、协调各方利益诉求,是体制机制改革所面临的一大难点。
平衡改革发展稳定的难度大。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体制机制创新不仅要调整利益分配,也要改革重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这些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必然面临着阻力和风险。
注重全面改革的难度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决定了改革重在“全面”,不仅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容,而且在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等各个领域都有相应的改革任务。如民主和法治领域的改革要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面要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这些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更为突出。
改革要重视谋划,更要抓好落实
以“一张蓝图干到底”对接“一张蓝图绘到底”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锚定2035年,重点部署未来5年改革任务,全会执改革之笔擘画时代蓝图,一幅风雷激荡、气象万千的改革“全景图”铺展开来。改革这张蓝图,我们党矢志不移绘到底,在落实中,如何以“干到底”对接“绘到底”?
邓纯东:改革要重视谋划,更要抓好落实。
必须理解好、把握好各项改革举措的指向和要求。既要站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各项改革举措的背景和地位,也要从具体领域改革进展出发,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改革的目标与关键,从而有的放矢、精准施策,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实。
立足实际制定改革任务的具体安排。各地区各部门应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新中国成立80周年完成本轮改革任务的总要求,不折不扣落实明确规定,细化落实相关原则性要求。在确定改革举措优先序时,坚持轻重缓急、因地制宜原则,注重发扬民主、广纳善言。
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在具体改革任务实施中,各级党组织要承担起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改革的主体责任,要求牵头单位精心组织、全程负责,参与单位积极参与、主动配合,责任事项完整全面、准确清晰,责任人勇于担当、尽职尽责。
健全改革督察和评价制度。在改革督察制度方面,要重点瞄准影响大、难度大、与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大的问题,通过专项督察、全面督察、综合督察等方式及时解决问题。在改革评价制度方面,要聚焦改革实绩实效,制定差异化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此外,《决定》提出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进一步加强对改革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政治监督力度,应当注意的是,深化改革既需问责追责又要容错纠错。
抓好改革落实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随着改革涵盖的领域愈加广泛、触及的矛盾问题愈发尖锐、涉及的体制机制障碍也愈发艰巨,更加需要我们保持改革定力、增强改革信心,勇往直前、锲而不舍,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历史担当,做到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干到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