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2日

团风解困耕地酸化之殇

团风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与农户一起查看项目区水稻长势。 (视界网 黄志明 摄)

安装在田头的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设备,节水又节肥。(视界网 黄志明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杨文兵 范航琪

农田施肥与提高单产是个矛盾体:为追求产量,农民不惜投肥;投肥超过定量,耕地酸化,产量下降……如此循环反复,严重威胁耕地质量与粮食安全。团风县作为全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努力探索耕地酸化治理良策——

立秋已过,团风县总路咀镇神树铺村,中稻陆续破口抽穗。孙振江家的水稻“高产范”十足:叶片宽大,穗长而密,长势旺盛,与不远处别家的水稻对比明显。

同样的种子,施肥、打药时间差不多,怎么差别这么大?孙振江道出其中奥秘:他家的酸化耕地正在治理中,水稻自然长得更好。

团风是全省粮食主产县,近七成耕地土壤酸化或严重酸化。

研究显示,我国耕地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东北黑土地退化等方面,其中酸化耕地面积约9.19亿亩。

土壤酸化过程在自然界中是固然存在的,是伴随土壤发生和发育的一个自然过程。气候、长期进行同一种耕作、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因素加剧土壤酸化。

不合理的化肥施用是农田土壤酸化的“主要推手”。这也是影响粮食生产,甚至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矛盾——为追求产量,农民不惜投肥;投肥超过定量,耕地质量下降,粮食产量下降;为提高单产,农民加大投肥,土地酸化更加严重……

投入与产出,效益账怎么算?用地与养地,孰轻孰重?

变“馋”的耕地

孙振江是神树铺村支部书记,不忍耕地撂荒,成立家庭农场,种植203亩水稻。该村属于耕地强酸化区域(土壤PH值小于5.5),同样稻种,别的地方能产1500斤或1600斤,当地只能收1200斤。人们一年到头在田头劳作,收成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化肥带来希望。比如氮肥,适量使用能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各种氮肥广泛使用,传统农家有机肥逐渐淡出田头。孙振江记得小时候往地里施肥,稍微浇一点,水稻、蔬菜就长得好。如今土地似乎变“馋”了,施肥量越来越大,产量却上不去,土壤还变得板结。

“施肥怎么没用了?”感到同样困惑的还有何建平。

何建平是凯发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基地在团风镇白鹤林村,面积230亩。合作社创立之初,一亩地第1年施80斤化肥,第2年加到100斤……第6年加到160斤。头三四年确实增产明显,产量从3600斤增加到4200斤。后来产量基本定了,施再多肥也没用。

土壤酸化后,缓冲性降低,肥料利用率随之降低,需要不断投入更多化肥来维持产量。化肥使用越多,土壤酸化越严重,地力越下降,就越依赖化肥,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多方施救

团风县农业技术促进中心副主任王红飞较早关注耕地酸化现象。“土壤表面有时候会发红或呈现各种颜色,这些耕地上的作物长势较差。”他介绍,由于生理酸性肥料的施用,导致pH值下降,使得土壤中铁、铝等离子被氧化,呈红色斑状物,看似红霜。

2008年华中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和湖北省耕肥总站专家曾来团风调研,绘制出《团风县耕地土壤pH值分级图》,发现酸化耕地集中在总路咀、回龙山、淋山河等农业大镇,以水稻和经济作物为主,种植户普遍重施化肥。不少农户也纠结:“施肥吧,破坏耕地质量;不施吧,粮食产量又上不去。你叫农民怎么办?”

县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取土化验,摸清减产的原因和酸化区域,多途径、多渠道宣传土壤酸化的危害,推广种植绿肥、增施农家肥等技术措施,但是由于相关部门重视不足、政府投入较少、缺少财政资金和农业项目支持、农户酸化耕地治理意识较差等原因,推广效果并不理想。

无奈之下,农民只得自己用些“土法子”改良土壤,如撒生石灰,可惜,效果并不理想。何建平说,他右手臂上有条深红色疤痕,那是一次撒生石灰时不小心被灼伤的。

调查发现,除了鄂东大别山区,鄂西武陵山区和鄂南幕阜山区均有酸化耕地分布。

再寻良方

耕地土壤酸化非一朝一夕形成,它的治理同样是场持久战。

2012年起,我省在长阳等8县市试点调酸补钙、增施有机肥、化肥减量、轮作休耕等措施,又在浠水等5县市集成施用土壤调理剂、配方肥,秸秆堆肥还田等措施,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特点,形成7种酸土治理模式。经过10余年探索,专家逐渐找到治理酸土“良方”:先治酸,施用石灰质物质和酸性土壤调理剂中和土壤酸度,迅速提升土壤pH值;再控酸,种植绿肥还田、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缓冲能力,减轻土壤酸化速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改变过去长期不合理的施肥习惯,养成科学施肥的生产习惯,预防耕地酸化。

经过10余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积累大量数据。依托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2021年起,省耕肥总站每年发布区域大配方,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小调整。在关键农时季节,发布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推介肥料新产品和施肥新方式、新机具。各县市区发动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发放施肥建议卡、科技小报等方式指导农民科学选肥用肥。

淋山河镇农技站站长胡佰超介绍,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定期组织田头观摩会,邀请老乡们实地观察。慢慢地,一些农户施肥观念开始改变。

2023年,团风获批国家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建设专项,由中央财政补助1000万元,开展“我帮农民治酸土”行动。该县结合全省酸土治理成果,再次优化集成,形成“土壤调理剂+有机肥+配方肥”技术模式,选定8万余亩重度酸化的水田和果蔬基地来试验。孙振江、何建平的地均被纳入项目区。去年国庆前夕,农技员为他们送来土壤调理剂、有机肥等物资,还组织他们参加全县首期酸化耕地治理综合技术培训。

土地不负有心人

今年元旦,何建平大棚蔬菜丰收,首次尝到酸土治理的甜头。

他算了一笔账:之前,每年每亩地施复合肥花费400元,现在用土壤调理剂、农家肥、配方肥,花费440多元,化肥减量20%以上,辣椒、茄子、西红柿等平均增产10%到20%,每亩节本增效600元以上。更令他高兴的是,治理前基地土壤PH值5.12,治理后,提升至5.25。

根据10个监测点分析结果,通过近一年治理,团风县耕地酸化治理项目区耕层土壤pH值平均提升0.05到0.15个单位,耕层厚度增加5厘米, 土壤板结现象减轻,酸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保水供肥能力提高。

孙振江说,过去耕地酸化严重,土地流转价格较低。去年村里流转800亩地被纳入酸化治理项目区,目前水稻长势良好,预计每亩增产100斤。乡亲们都在期待测产结果,盼望土地流转价格涨起来。

按照计划,团风将通过3年连续治理,酸化耕地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亩均粮食产能提升10%以上,打造一批综合施策样板田。

尝到甜头的农民对酸化耕地治理有了新的认识。淋山河镇威正家庭农场主曹明七说,即便过两年没有项目补贴了,他也愿意自己花钱改良土壤,“老话说了,人不亏地,地不亏人。”

--> 2024-08-22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85590.html 1 团风解困耕地酸化之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