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马文俊 实习生 刘芳余
在武汉三镇,滨水临江的商业体众多。面对滨水游玩体验带来的“泼天流量”,有的商业体成功将“流量”转化为“留量”,但也有商业体遭遇失意与挫败。
滨水优势只是商业竞争额外的加持优势,但商业之争,关键还在于经营模式和业态布局。
“流量”变“留量”
蝉声阵阵,晚霞低垂。8月19日,热浪退去后的汉口江滩游人如织。餐馆、书店、酒吧内外,聚拢着浓浓烟火气。“即便近期下午四点半才开门,每天客流仍过百,不少都是周边携家带口的老居民。”蒹葭书屋负责人邹孟华说,店内供阅读的面积不过60平方米,但书品丰富,其中以《长江文明》《武汉历史建筑图志》等图书最为畅销。
落地窗内,月影伴顾客漫游书海;木栏杆外,游船随夜色渐次起航。除了精品图书,长江大桥、黄鹤楼的模型、挂件,成了游客们的最爱,一道带回的还有千百年间的江城风华。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近代汉口开埠后,从汉江边到长江岸,林立的码头为武汉网罗了天南海北的商贾,茶叶、药材、棉花等丰富业态因水而兴,对外贸易一度“驾乎津门,直追沪上”。
尽管百年后江河货运的盛况已不再,两江四岸展露的新颜值,仍不断刷新着三镇滨水的游玩体验,为周边商业蓄积起“泼天流量”。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汉口江滩,节假日日均客流量经常超过15万人次。
为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商家们借势拿出了看家本领。坐拥一线临江的地利,蒹葭书店经常组织主题图书推荐展,邀请池莉、张执浩等“汉派”作家举办见面分享会,与读者一道对诗长江、品读武汉,以此积累起一批书店的拥趸。
背靠横渡长江博物馆,渡咖江景店也在2022年开业之初便推出“日咖夜酒”模式,吸引一众年轻人前来打卡。
“室内外座位加起来约有110个,但节假日晚上都要抢座。长江二桥、知音号等地标尽在眼前,成为天然的拍照背景板。”渡咖江景店负责人陈星竹说,为凸显地域特点,店内精心设计了一批饮品、餐品,“比如这款渡江拿铁,可可粉代替拉花,在奶泡上勾勒出了渡江者游泳的健美姿态,很受顾客欢迎。”
巧引活水才有活力
在两江交汇、百湖之市的武汉,滨水临江的商业体早已遍及三镇。联通东湖、沙湖的楚河汉街、长江二桥下的武汉天地、西北湖边的花园道……一个个成功项目背后,市场转型下的失意与挫败同样存在。
例如,地处武昌江边核心区的某商场,在开业的短暂红火后便再无声息,目前只能依靠一楼的餐厅、酒吧勉强维持人气。汉江、长江交汇处的某商业体,十多年来几经易手,但受限于并不明晰的定位与羸弱的招引能力,也长期游离于主流关注圈之外。
究其症结,滨水优势并非核心竞争力。商业之争,关键还在于经营模式和业态布局,而巧引活水,才能为水岸经济注入不竭活力。
近期开业的武汉万象城,在7楼设置了落日剧场。该观景台正对月亮湾城市阳台的绝美江景,开业之初便引得部分游客拖着行李箱来打卡,十分适合特色餐饮、演艺品牌在其旁边进驻。
位于武昌滨江商务区的武汉滨江天街计划于明年迎客。据悉,该项目同样规划有瞰江露台与瞰江中庭,搭配有江南别院、楚山晓等多家由区域首店组成的餐饮组团,让顾客即便身在商业体中,也能近距离感受长江风貌。
同在武昌滨江,M758商业体即将在月底揭开神秘面纱。“商业体招引了多家餐饮、休闲、娱乐领域的特色品牌,可一站式服务周边高密度的办公人群。”该项目负责人刘洋介绍,开业当天,商业体将举办武汉首个精酿野酒节,邀请国内超20家精酿啤酒厂齐聚武汉,现场带来60余款特色调酒。
迎着夕阳与江风,在与水岸融为一体的商圈中逛街、用餐、品酒,正是武汉人的自在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