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江珊 程想 实习生 廖美琪
广袤的非洲草原上,数以百万计的角马、斑马等野生动物组成一支迁徙大军,浩浩荡荡从非洲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向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进发,去寻找水源和食物,这就是一年一度的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
8月16日至18日,央视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观直播——《大草原上的生命轮回|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全景揭秘》。这场为期三天的直播,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对自然界生命力量的颂歌。
直播中,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简称“中—非中心”)王青锋、严雪研究员应邀参加此次考察直播活动。昨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联系到该中心,请他们讲述在非洲的精彩故事。
深入肯尼亚10年 帮助记录7100多种植物
受邀在央视当解说嘉宾,源于武汉植物园多年来在非洲开展的动植物科研工作。
从2001年起,武汉植物园主任、中—非中心主任王青锋就多次前往肯尼亚,参与该国第一部植物志的编纂工作。在与肯尼亚科学家及相关机构合作下,他带领团队通过10年的努力,记录和研究了肯尼亚7100多种植物。去年,《肯尼亚植物志》项目发行的首部分册《茜草科》已正式出版,今年将完成兰科等植物的编撰工作。
8月17日,直播期间,镜头深入大草原,跟随数百万角马、斑马等食草动物,从塞伦盖蒂草原长途跋涉至马赛马拉,展现了它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伟大迁徙。这些动物穿越广袤的草原,躲避食肉动物的追捕,最终勇敢地跃入汹涌的马拉河,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力量。
“这是自然的法则,生存的原始状况。”王青锋研究员对当地的动植物如数家珍,在非洲做客直播间向屏幕前的观众一一介绍野生动物大迁徙对生态平衡的意义。
除了植物志的编纂,王青锋和肯尼亚科学家们还合作完成了肯尼亚境内的大规模植物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尤其是稀有物种的保护和评价,为当地植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猴面包树是非洲濒危植物类群。今年5月15日,由武汉植物园/中—非中心牵头,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参与,共同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论文,系统阐明了全球关注的猴面包树属的演化历史,并提出了科学、有效的保护策略及建议。论文发表后受到各方关注。
解读野生动物 开展中非科研合作
在壮观的迁徙场景中,直播还捕捉到了“非洲五霸”——非洲水牛、非洲豹、犀牛、非洲象和非洲狮捕食与被捕食的震撼瞬间。这些顶级掠食者的生存智慧与力量,与迁徙大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共同绘制出一幅生机勃勃的非洲大草原生态画卷。
中—非中心执行主任严雪研究员说,这几年,前往肯尼亚旅游的中国游客不断增加,需要帮助中国游客更好地认识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在8月18日直播现场,严雪通过《肯尼亚常见野生动物鉴赏》这本书,向观众们讲解了野生动物的特征习性与物种保护重要性。
历时四年,《肯尼亚常见野生动物鉴赏》一书由中国科学院科研工作者对非洲详实的科学考察后完成。该书含有大量野生动物的现场图片以及大量的文献索引,详细解读了肯尼亚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保护等级等内容。
据悉,未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将持续依托中—非中心,遵循“一带一路”倡议,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灾害预警和现代农业等内容开展中非科研合作,助力“美丽中国”与“绿色非洲”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