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波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这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选择。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产业发展政策、生产要素集聚机制、人才工作机制、科技金融体制等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激发新活力,加强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重大改革要求。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高校、实验室、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统筹各类科创平台等战略科技力量形成上下衔接、差异布局、协同联动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采取“定向委托”“赛马择优”“揭榜挂帅”等组织方式,探索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攻关,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
完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新通道”。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是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还存在产学研用互动渠道不畅通导致“不能转”、科技成果价值难量化导致“不好转”、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不到位导致“不想转”等问题,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加快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建设,积极打造以“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打通科技成果向新产业、新模式等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巩固基本盘,完善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也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盘”。传统产业并不是“低端产业”“过时产业”。我国不少地方传统产业占比较大,要通过科技赋能,使传统产业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实施技改升级,促进产业发展高端化。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启动新一轮企业技改,促进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不断提质换挡,老树发新芽。
支持数智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发展智能化。数智技术正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改造的重要工具。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深化数智技术在生产、运营、管理和营销等诸多环节的应用,分层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实现产业链融合,推动各生产环节互联互通。
狠抓节能降耗,促进产业发展绿色化。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聚焦钢铁、建材、化工等传统行业,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加快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着力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
培育增长极,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先进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有力举措。各地要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建设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各地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要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抢占新赛道,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未来产业是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的产业,具有长周期、高风险、不确定性强的显著特征。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关键。
加强前瞻性布局,解决“投什么”的问题。要对全球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进行预测研判,结合我国资源要素条件、产业基础和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要重点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方向,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新型显示、脑机接口、氢能等未来产业,这是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
建立和完善相关未来产业发展政策,解决不敢投的困惑。未来产业具有很多不确定性、高风险性,这些特征导致其发展常常面临投入受限、激励不足等问题。因此,要不断完善产业政策、市场准入、税收优惠、人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等在内的未来产业政策体系,实现分类、分阶段精准施策,努力营造市场敢投的良好氛围。
夯实硬支撑,促进先进生产要素集聚的体制机制
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各类先进生产要素,特别是人才、金融等方面改革,发挥支撑作用。
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各类人才管理评价体制改革,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指向,全面推进国家科技人才综合评价改革试点,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全覆盖。
深化科技金融体制改革,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支持。要根据企业成长生命周期,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发展耐心资本,引导创投资本投资于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促进科技金融机构服务模式和机制创新。
(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