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9日

灵魂相遇 双向奔赴

——评舒辉波新作《听见光》

□ 杨彬

两次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著名作家舒辉波的新作《听见光》是一部非虚构作品,描写了青年盲人小提琴家张哲源的奋斗人生。这是一部生命励志、奋斗的作品,也是生命感悟、疗愈的作品。如果总结其特点,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用心灵看见世界和用耳朵听见光”。

《听见光》是励志达人张哲源和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家舒辉波的灵魂相遇和双向奔赴。舒辉波看见了张哲源,将张哲源的故事变成了《听见光》。两个通透的灵魂相遇,便有了《听见光》丰厚的内涵。该书扉页上的文字“以聆听的方式看见光,以内视的方式洞见世界”,是张哲源人生的总结,也是舒辉波作品的总结。

舒辉波用心灵和张哲源沟通。《听见光》作为非虚构的文学作品,采取了两种叙事方式。一方面,采取直接采访的方式,即舒辉波问,张哲源答。这个采访的提纲是按照张哲源的人生历程,从小到大进行的。每个阶段的采访结束后,舒辉波采取文学的方式、第三人称叙事的方式,书写张哲源生命奋斗的故事。作品首先描写一个盲童的感悟世界的过程。舒辉波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对儿童的心理、儿童的故事写来得心应手。他描写张哲源在姑妈家、在爷爷奶奶家的生活细节,活灵活现、鲜活生动。尤其是姑妈对于张哲源的细致细心让读者非常感动。张哲源在盲校的生活、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以及进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工作、辞职、独立到北京学习小提琴,到考上大学、 到英国留学等等,都是先进行采访,然后运用故事的方式经常呈现的。

不管是采取直接采访的方式,还是采取全知视觉进行故事描写,舒辉波都是用心灵在书写和呈现。在描写张哲源时,采取了两种独特的书写方式:一方面,运用张哲源的感觉去感知世界,那是盲人的世界,也是超越盲人的世界。另一方面,又跳出来,用正常人的眼光去感叹张哲源的传奇和奋斗。从而让读者从盲人和正常人两个方面,去理解和感悟张哲源的人生。

张哲源的人生构成《听见光》的写作。作品描写盲童张哲源感知世界的过程、描写少年张哲源学习小提琴的艰辛与成功,描写青年张哲源考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担任小提琴手后又主动离职,寻找小提琴大师学习,参加央视小提琴大赛获得第六名,而后考入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音乐学专业,在这过程中一边参加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一边学习英语,获得雅思英语7分的好成绩,考取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音乐表演硕士,并成为班上唯一一个获评优秀的硕士毕业生,系主任推荐其到北方皇家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但张哲源选择回国,在云南一所大学任教。2022年4月,张哲源不幸被查出罹患尿毒症五期……即使如此,他没有屈服,继续和命运抗争。张哲源的人生经历,创造了无数个奇迹,这是不少正常人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张哲源的故事已经建构了传奇,构成了舒辉波不用虚构只需记录的非虚构作品的内容。但是什么契机,让舒辉波看见了张哲源,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看见了一个盲人张哲源的人生故事,并从中感悟到张哲源的世界和心灵,已经并不重要了。

舒辉波和张哲源同频感悟世界。《听见光》突出的特点,是舒辉波和张哲源同频感悟世界。张哲源对世界的感悟,通过舒辉波的文字呈现出来,描写得那么真实,那么到位,这不仅仅是舒辉波作为作家从外部理解张哲源,而是舒辉波本人和张哲源在精神上同频共振。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舒辉波既是书写张哲源,也是在书写自己。从阅读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对世界的感悟,舒辉波和张哲源是同频的,换一种说法,就是说舒辉波和张哲源是同样的人。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对命运、灾难、奋斗、成就的感悟是一致的,他们对美好、幸福、人生、信仰的追求也是同样的。

舒辉波说:“哲源把生命中的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靠的不只是勤奋,他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张哲源则在回答舒辉波的采访时,运用哲学的语言阐释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之后,理性告诉我,这个世界最重要的那些东西都不是用眼睛看见的,甚至不是用耳朵听到的,对,都不是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把握的。”“外在给你的所有这些坐标和评判体系,得出所谓好与坏、成功与失败——我觉得这些其实对个人来说并不重要。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去发现自己内心真实的呼唤,这才是一个人的终极意义。”

舒辉波在采访部分呈现张哲源的世界观,而在作品的主体部分则用故事、细节、情感、人物来呈现张哲源的世界观和对世界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而且这种呈现天衣无缝。从某种角度来说,舒辉波用文学、张哲源用哲学分别呈现共同的生命感悟。

作家和传主灵魂相遇、相通,作者和主人公双向奔赴,是《听见光》的书写特色,也是当下那些过于客观的非虚构文学所需要学习的地方。

--> 2024-08-19 ——评舒辉波新作《听见光》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85125.html 1 灵魂相遇 双向奔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