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通讯员 竺佳怡 李丹
“在这本监利朱氏家谱里,找到了我爷爷的祖辈的线索,对我认识朱氏先祖会有帮助。”8月15日,杨振华在湖北省图书馆第十五届晒谱活动现场,高兴地捧起杨氏家谱与朱氏家谱拍照留念。
杨振华姓杨,为何要查阅朱氏家谱?“我爸爸是跟我奶奶姓杨,我爷爷姓朱。”杨振华出生于监利,从小就从父亲那里知道杨氏一族是因清代长江岸线“崩江”,由石首迁徙而来,但更早的杨氏渊源就只有老一辈传下来的只言片语。“我父亲从我出生的1985年起,开始寻访杨氏迁移的路径,我成年后也加入了,前前后后杨氏大概有4代人寻访,最终在2023年,我们厘清了先祖的来历和迁徙路径。”
杨振华利用现有族史信息,结合明清史志等文献进行考证,认为他所在的这支杨氏,起先居住在石首市小河口镇东北端,因当年杨氏人丁兴旺,居住地被称为“杨发堂”。杨振华说:“‘杨发堂’既是地名,也特指杨氏一族。”寻访中发现,杨氏因清代后期长江岸线发生崩塌被迫迁徙,留在原地的杨氏人少,居住地名为杨波坦村。杨振华继续向上追寻,与石首南杨杨氏确定为同宗,均为明代“三杨”之一杨溥后裔;向下追寻,则发现“杨发堂”杨氏已散居到石首、监利、公安以及湖南岳阳等地。
追寻到名人先祖自然骄傲,但更令杨振华兴奋的是对民间记忆的打捞:家族迁徙故事里的“柴山”“杨发堂”等地名,与现今地点有所对应;追寻过程中发掘了清代“岳州之战”末期石首柴山附近运粮船队溃散的史料;填补了杨波坦村大约270年间的村史。杨振华记录下4代人寻访的故事,获得2023年首届华夏晒谱节征文二等奖,家族故事汇入到民族叙事中。
杨振华表示,现在人们对家谱的认知视角不再固守于父系血统,而更注重姓氏背后的渊源与文化,“我的孩子随我妻子姓,但我一样会给孩子讲杨氏的来历。作为明代‘三杨’的后人,祖先奋斗的历程是家族的财富,要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