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5日

再认识“因地制宜”——

在各展所长中发展新质生产力

访谈嘉宾 朱安东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教授

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一体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

记者:从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多次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一体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一系列重大部署?

朱安东: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之后又在多个重要场合进行了深入论述、作出了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些重要论述和部署,强化制度保障,全面贯彻落实。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发展新质生产力,没有统一模板、标准答案,“因地制宜”不仅强调发展的特殊性、自主性,也强调发展的协调性、灵活性。这意味着必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一方面,要发挥我国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关注不同地区的特色和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与之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主要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改革,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增强经济活力;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简化行政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国有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善供给质量为主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从提出新质生产力到要求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前后也就一年左右时间,这释放出什么信号?

朱安东:我们知道,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来支撑。

从时间线上来看,一年左右的时间内,从提出新质生产力到要求健全相关体制机制,表明党和国家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视程度和推进速度都在加快,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关键节点,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推动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表明围绕新质生产力谋划的改革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深化,旨在形成更加完善、更加高效、更加适应新形势的体制机制。强调“因地制宜”,意味着党和国家鼓励和支持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实现差异化发展。

记者:通过深层次改革,建设和完善体制机制,其目的是什么?

朱安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通过深层次改革,一方面可以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更好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外部挑战。

建设和完善体制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还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绿色发展为特征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更好发挥地方优势、激发地方活力

记者:从体制机制层面如何再认识“因地制宜”这一关键词?

朱安东:我国是一个大国,不同部门、地区、企业具有不同的自然禀赋、发展定位、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均有所不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体制机制层面强调“因地制宜”,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推动各地区按照自身条件和发展阶段,实现特色发展、优势发展。要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使政策更加贴合地方实际,避免资源浪费和政策失效。同时,也要尽力激发地方创新活力,鼓励地方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在体制机制层面强调“因地制宜”,对应着具体的现实要求。比如,要完善区域政策体系,构建差异化的区域政策体系,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如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产业扶持等。要优化地方治理结构,赋予地方政府更多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要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和支持地方在体制改革上先行先试,如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要强化法治保障,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财权划分,保障地方政府的合法权益,为因地制宜提供法治保障。

瞄准突破的关键点

记者: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包含一整套框架体系,其中需要突破的关键点是什么?

朱安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涉及多个层面的深度改革与创新,要瞄准寻求突破的关键点。

强化创新驱动,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同时,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科研人才、技术人才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形成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需要打破市场分割和行政壁垒,畅通生产要素流动渠道。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要加快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据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开放共享。同时,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良好发展环境。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等。深化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综合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行为,维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完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动能。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支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强化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合作和优势互补,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构建,加强与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磊 整理)

--> 2024-08-15 再认识“因地制宜”——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84742.html 1 在各展所长中发展新质生产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