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3日

《韩家往事》: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群像

韩家五姐妹,20世纪20年代摄于南柳巷25号正院大客厅廊下。自左至右:韩俊华、韩升华、韩咏华、韩恂华、韩权华

□ 王振峰

《韩家往事》是作者徐泓母亲家族的故事,记述了天津“八大家”之首的“天成号”韩家所经历的百年风云,出版后也广受好评。在这本书中,作者借着往事与故人刻画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群像,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不仅吸纳了厚重的历史容量,也折射出丰富的时代底色。

从家族史展现更广阔的历史视域

韩家五姐妹是20世纪中国女性中最早接受现代教育的一代先驱,五姐妹中的韩升华、韩咏华入读的是严修先生开办的严氏女塾,而韩恂华、韩权华则赶上北京大学首开女禁,后双双赴美留学继续深造。

新式西学与传统文化在她们这里相互交织,她们的婚姻又将各自的人生卷进了时代的漩涡。五姐妹中有四位嫁给了海归知识分子,有一代教育大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著名哲学家、西北大学校长傅铜,有尊奉实业救国的矿业专家邝寿堃,小妹韩权华则与著名的抗日将领卫立煌喜结连理。借着中国传统亲情社会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作者奠定了此书的基本布局,以此为线索,在铺陈家族史的同时展现了更广阔的历史视域,不断去探讨在转折时期所面临的重大的公共议题。

除此之外,书中所旁及的著名学者专家更是不下百人,像教育家张伯苓、地质学家袁复礼、社会学家陶孟和、数学家丁石孙、作家杨绛等。在历史巨变时期,这些拥有西方文化视野的现代知识分子面对启蒙与救亡,面对新思潮、新思想,他们于国于家于己做出了怎样的求索与选择,经历了怎样的苦痛与彷徨,又怀抱着什么样的希望与梦想,同样引人深思。

为了在突出主线的同时吸纳更多的历史信息,全书以五大地点为纬,以时间为经,采取了主文+附文的形式,将一些不属于主线脉络但又颇具史料价值的内容以附文的形式呈现。例如,“生母的身世之谜”一节用层层史料揭开了韩德常的生母、韩诵裳原配夫人王敏的身世;“燕大音乐系出身的两位歌唱家”一节,以细腻的笔触生动述说了女高音茅爱立先生和男高音沈湘先生的故事;“父亲北上求学的同窗”一节则带出了沈福彭先生、孙令衔先生那令人悲欣交集的往事。

面对纷繁的史料、众多的人物,作者常提到“打捞”一词,这是她的一种紧迫感,也是一种责任感,害怕他们隐于历史的烟尘,也担心他们的功绩没于时代的波涛,因为他们应当被今天铭记,这也是本书写作的初衷之一。

记者的敏锐与学者的严谨

作者徐泓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有多年新闻写作经验。在这本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她身为记者的敏锐,也可以看到她作为学者的严谨。

书中很多鲜活的访谈文字、来自家人的亲笔记述,将读者一下子拉回到了历史现场。外婆高珍的一段口述,保留了当年大宅门里的持家之道;姨姨韩德庄的日记和口述分外可爱和可贵……一个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镜头在她笔下被定格。在读者眼中,书中提到的众多人物都是与20世纪历史巨变紧密相连的风云人物,但在作者笔下他们首先是家人,是朋友,是长辈,家人的笔下不仅有为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梅贻琦,还有那个爱好园艺的梅贻琦、给儿子梳头的梅贻琦。这种对于日常的珍视与回归我觉得尤为可贵。从书中可以看到,历经劫难团聚的父女俩津津有味地吃的那份干烧黄鱼,在上班的路上为儿女织毛衣的母亲,校长夫人卖定胜糕的始末,汪德昭与妻子的琴瑟和鸣,等等,这些日常的细密之处正是历史的针脚所在。自此,历史不再停留于抽象的表述,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一段段具体的事。

而在家族史之外,这本书的另一条隐线是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的注视与思考,既谈到了近代教育大家严修先生的办学精神,也有对于留美幼童的历史考察。由于母亲和家人的关系,作者对于近代幼儿教育的起步与发展也着墨颇多,在学前教育方面,她还特意提到了关瑞梧先生、骆涵素先生和卢乐山先生,殊为难得。

冷静克制可以说是这本书的基调,作者在这里并非是给出定论,而是非常扎实地在历史场景中展现每一个人的多面性和立体性,并以此来弥补宏大叙事的缺失和不足。

书中有大量的老照片,有些已经百年之久,翻阅时就犹如在看一本老相册,既有岁月斑驳,也带给人一种沉静的力量。

母亲韩德常在“铸新”照相馆拍摄的人生第一张标准像为这个百年家族故事拉开了序幕。韩家、梅家的大合影十分珍贵,从这张照片又引出了对天赋很高、才智过人的梅家老太太的记述。在韩德庄的私人照相簿里,合照的照片都经过剪裁,没有了亲朋好友,只留下她孤零零的一个人,以一种具象的方式刻下了时代的裂痕。

徐泓在书中说“历史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这既是她对于历史的理解,也包含了她对历史的态度。书中虽然讲的都是韩家的家族往事与故人,但他们在当时所面临的国家、社会、政治和个人的矛盾,至今仍然萦绕不去。

--> 2024-08-13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84537.html 1 《韩家往事》: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群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