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3日

日暮乡关何处是

在家谱中探究移民记忆

湖北省图书馆馆藏《孔子世家谱》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湖北省图书馆第十五届晒谱活动将于8月中旬举行。湖北省图书馆、湖南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长江流域四省一市公共图书馆将共同举办家谱展。

作为中国人血脉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家谱承载着敦亲睦族、凝聚血亲、慎终追远、寻根问祖等重要作用。8月7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设在省图的湖北方志馆探访此次家谱展筹备情况,馆员们正在整理相关家谱资料。据介绍,此次展览将着重展现长江流域的家谱文化与迁徙记忆。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家谱中的移民记忆逐渐清晰。

北有大槐树,南有瓦屑坝 ——波浪式移民潮中的家族记录

此次展出的家谱,绝大多数都是1949年前的老谱。家谱大体包括谱序、凡例、谱论、恩荣录、像赞、姓源、族规家训、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名迹录、仕宦录、年谱、艺文、字辈谱、领谱字号、余庆录等部分。家族从何而来,是家谱重要的内容之一。

湖北省图书馆馆藏的民国时期湖北黄冈《方氏宗谱》、湖北黄冈《陈氏宗谱》、湖北江夏《傅氏宗谱》将在展览中展示。《方氏宗谱》记录:始祖方兴一,明洪武初自江西瓦屑坝迁湖北黄冈;《陈氏宗谱》记录:陈文三自江西省饶州府瓦屑坝迁入黄冈谢蒲庄;《傅氏宗谱》记录:始祖傅铭九,由江西南昌府瓦屑坝迁居湖北武昌府江夏县东乡保安一里五堡仓基岭。

江西瓦屑坝为何成为不同历史时期多个家族叙述中的故乡?

湖北人由自己向上追溯三代基本都能发现迁移的痕迹。结合史料和统计数据,明清时期,移民在湖北总人口中的占比超过了本土居民。

元末明初,江淮地区战事频繁,加上水旱灾害的侵袭,造成人口锐减,生产破坏,田地大片荒芜。而江西饶州路等地则较少受到战乱波及,人口增长较快,人地矛盾突出。在明政府一系列激励政策措施的刺激之下,饶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州府,尤其是饶州府的鄱阳、德兴、安仁、余干、浮粱、乐平等地百姓纷纷外出移民,形成“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浪潮。

当时,鄱阳瓦屑坝是鄱阳湖边靠近鄱江的聚落和水运码头,移民们就以瓦屑坝为集散地和出发地,背井离乡,沿水路迁往鄂、皖、湘等省。因此,瓦屑坝就和山西洪洞大槐树一样,成为“江西填湖广”移民后裔认同一致的根,也成为他们追溯记忆的文化符号,从此在移民的故乡叙事中有了“北有大槐树,南有瓦屑坝”之说。

除明清时期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波浪式的迁徙运动,清末民初又有三次大的移民运动,封建政策松弛、生产资源需求等因素驱使山东、华北地区人民“闯关东”,山西一带人民“走西口”,以及广东、福建人到东南亚谋发展的“下南洋”。

安土重迁的华夏儿女为何会频频移民?学界用“推拉理论”来解释——迁出地的推力以及迁入地的拉力。前者包括自然灾害、战争动乱、人口密度大、赋税重压等,后者包括土地资源丰富、人口稀少、环境优美、气候良好等。在相关历史时期也有强制迁移,例如朱元璋迁移江南富户到凤阳;朝廷为稳定边疆采取屯田制,将内地居民迁移到边疆地区等。也有民众主动迁移,这种移民大多具有改善生存环境的投资性质。

问我祖先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 ——检视移民潮中的湖北路径

历经上述移民运动后,如今华人世界移民寻根问祖主要指向了以下几个地点:华北人认定自己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而来;长江中游即湖广地区的人们多认为自己的根在江西瓦屑坝;珠江三角洲众多姓氏发祥于广东南雄珠玑巷;四川移民的祖先在麻城孝感乡。

四川省图书馆收藏的清光绪九年(1883)《牟氏宗谱》刻本将在此次展览展示。在这份由清代人纂修的家谱里,介绍四川犍为牟氏始祖原籍湖北麻城孝感乡,于明洪武年间迁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在这份家谱藏本里收录了自始祖至九世承字辈子孙世系源流。

“问我祖先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是川渝地区广泛流传的谚语。

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两湖人口入川最多,两湖人口中,又以麻城人最多,因此有“湖广填四川,麻城过一半”之说。据清光绪《广安州新志》记载,湖北、湖南合计约占入广安州人口的60%,而湖北黄、麻籍人口又占到26.64%。

麻城孝感乡作为移民入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与山西洪洞大槐树、江西瓦屑坝等齐名,成为许多移民后裔寻根问祖的圣地。

家谱展为观众画出了历代移民进入湖北的路线。湖北处于中国中心的地理位置,通达便利,是北人南迁的必经之路,历来被称为南北东西大熔炉。以宋代北人南迁的路线为例,当时移民主要有三条路线:一为中路,从今河南中部大致经今京广线一带进入;一为西路,从南阳盆地进入襄阳以后,往南可入江陵,往东南可入汉阳一带;一为东路,从淮南的西部经蕲州、黄州而入。北来移民进入湖北,大多会首选襄阳和荆州等地定居,然后再南下到今武汉等地区。

依据家谱并结合其他史料,可以明确明清时期江西移民在湖北的分布,是由东向西渐次展开,即鄂东——江汉平原——鄂西北——鄂西南而拓展的。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 ——特殊文献里的百姓身影

传世文献里,关于普通人的记录鲜见。家谱作为特殊文献,此前只流传于家族内部。当家谱进入图书馆馆藏,我们可以从文献角度来理解、定义家谱——家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当中最具平民特色的一类文献,可以联系到我们每个人。

家谱是以姓氏来分类的。据资料统计,古往今来,中国人约使用过23000余个姓氏,有单姓、复姓、三字姓、四字姓等等。伴随着历史进程,许多姓氏因迁徙、战乱、灾荒、瘟疫、避祸、避讳、民族融合等原因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现存的4000余个姓氏中,又有一些姓氏因人数稀少,罕为大众所知,成为生僻稀见姓氏。

此次展览中,湖北省图书馆将展出部分稀见姓氏家谱。例如湖北大冶《蓝氏宗谱》,谱序里记述蓝氏是因祖先获封蓝侯,而以官命族。大冶的蓝氏是明末由江西瑶湖迁来。黄冈浠水《游氏宗谱》记述始祖为西周时期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后代以先祖名字为姓,元朝中叶,游氏由江西南昌府新建县迁居浠水。

我国传统家训内容丰富,影响广泛,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精髓,且多刊刻于家谱之中,是家谱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家训一般有“训”与“诫”两种形式,名称多种多样,如家诫、家规、家范、家箴、庭训等等,是各家族制定的教化或约束家族成员的规章约定,是家族文化的具体体现。

在此次展出的四川犍为《牟氏宗谱》中,观众可以看到牟氏重视子孙读书上进,家谱里收录的《家训八条》有“勤学寻”一条,《家训十二则》有“读书”一则,《牟氏应试科条》中列16条文武科体现出有关奖励的内容,如“文武生入乡试者奖茶钱贰仟肆佰文”。

修家谱并非是家族第一代人决定的,而是在家族发展中由族人对社会关系的需要而引发出来的,是一种倒叙家族谱系的共同活动。也是因为这样追忆过去的模式,产生了附会祖先、移民传说等故事。家谱保存了大量史料,在历史中为普通百姓留存了一席之地。家谱回应了人们对历史感和归属感的追求,确认了个人和群体的身份,有利于家族凝聚力的形成。

--> 2024-08-13 在家谱中探究移民记忆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84534.html 1 日暮乡关何处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