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8月以来,热浪滚滚,多地启动气象灾害(高温)四级应急响应。
近几年,高温引发的热射病显著多发,威胁到民众的健康甚至生命。8月1日至6日,深圳共88人因中暑被送往医院急救,其中2人不幸身亡。人们惊觉,原来高温灾害绝非危言耸听。
8月9日,武汉市气象台解除高温红色预警,但未来几日晴热依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明确将“高温”列入气象灾害之一,一般以日最高气温35℃作为高温的标准,如果连续3天在35℃及以上,称为“高温热浪”。《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中,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标注警示,对户外活动、高温作业以及老、弱、病、幼人群防暑降温给出了不同的防御指引。
与地震、洪水等突如其来的灾害相比,高温的破坏性不太明显,它不像狂风暴雨、大雪冰雹那样具有“震撼力”,但这种缓慢而持久的高温天气,往往会使人们忽视了其潜在的危险性。除了一些高温天还在户外作业的劳动者容易受害,还有一些老人因为舍不得电费,会用“夏天热点很正常”“熬一下就过去了”“心静自然凉”等传统观念来自我安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高温天气的警惕性,再加上年高体弱,导致老年群体也成为热射病的主要受害者,甚至有人因此丢了性命。
世界气象组织去年底发布的一份年度报告显示,与高温相关的死亡率可能比目前记录的高出30倍。2000年至2019年间,估计全球每年因高温死亡的人数约为48.9万人,其中亚洲约占45%,欧洲约占36%。据估计,2022年夏季的极端高温天气导致35个欧洲国家约6万人“超额死亡”。高温灾害不仅威胁着民众的生命安全,还影响着农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等经济社会正常运行。
面对极端高温带来的挑战,我们的防御和应对措施仍需完善。以劳动保护为例,多地通过优化工作环境、调整作业时间、发放高温补贴等措施,为户外劳动者“送清凉”,但仍有不少建筑工人、种地农民未能享受“凉方”。一些劳动者在工作时患上热射病,申报工伤却困难重重。应对高温灾害,我们的防护网还要织得更密,制度篱笆还要扎得更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呈频发态势。除了防汛、抗旱等常见的气象灾害防御,战高温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治理新课题。我们不可低估高温天气的复杂性和危害性,共同建立和完善预警、监测和应急响应机制,才能从容应对高温“烤”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