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2日

武大学子踏访长江沿线多地

寻找水安全“最强大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佩雯 通讯员 邓力源

“沿着万里长江,考察科技进步,我们意识到,长江的防洪减灾已经迈进智慧化的新阶段。”8月10日,结束实践归来,武大水利水电学院大二学生金妍岑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金妍岑是“智慧赋能水安全,数窥江河守安澜”武汉大学长江流域防洪减灾现代化调研实践队的成员。近日,这批武大学子分路前往长江沿线的成都、重庆、宜昌、武汉、九江、上海等地,赴十余个政府单位、流域机构、水利枢纽、科研院所等,考察调研各地在防洪减灾治理中的“尖板眼”。

测雨雷达,让监测预报抢先一步

水文数据搜集是水利工作的基础,长江流域有各类水文站点3万多个,它们是水利工作的“哨兵”。

传统水文工作技术落后、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自动化程度低,导致搜集的信息慢、杂、不全,影响了后续的一系列水利工作。

在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中,现代化水文信息感知与监测设备、水文数据的分析计算数学模型是两项重点。在“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武汉大学实践队员来到四川,这里的雨水情监测预报系统利用测雨雷达、气象卫星等,让预报“抢先一步”,大大提升了效率。

“系统不仅能预测整个区域的降雨总量,还能细分到乡镇、街道乃至更小的区域,提供精确的降雨量级信息。这让我感到尤为震撼。”硕士研究生孙皓感叹。

雷达利用电磁波发射与接收的时间差,精确测量云层中水滴的大小、密度和速度,进而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直观的降雨预测图。这一过程,不仅速度快,而且精度高,能够提前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捕捉到降雨趋势,为防洪减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预警时间。

据介绍,四川省传统山洪灾害危险区达2.5万余处,尤其是地势险峻的高山峡谷地带,小气候环境多变恶劣,存在较大监测盲区。

“测雨雷达有‘把脉’云中雨的本领,将洪水预见期延长了近3小时,有效提升了全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孙皓介绍,有了这些数据,当地可以有针对性地部署防汛措施,比如提前关闭低洼地带的排水口、加固河堤、疏散易受灾群众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抗洪防汛,各地智慧大招频出

在水利工程调度中,要兼顾工程安全、防洪安全、航行安全、生态流量,发电用水与蓄水需要等一系列矛盾,这是一道复杂的试题。

现代科技为水利科学调度赋能。

“既要解决梯级水库什么时候拦、哪个水库先拦、每个水库拦多少的问题,还要考虑枢纽大坝安全、航运、发电等多方面因素。”在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同学们了解到,该中心独立自主开发的水情遥测系统,作为防汛工作“预警机”、水库调度“参谋部”、水雨情况“千里眼”,是开展好枢纽防汛、电力生产、工程建设等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

“长江模拟器基于水系统科学理论,通过耦合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大幅提升了灾害预测能力。”在重庆,有着长江上游最大的江心岛——广阳岛,长江模拟器在这里探索防洪减灾前沿的应用与创新。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林忠辉教授介绍,长江模拟器基于重庆市实现了水文监测和预警系统,用于防范洪水灾害,未来将继续完善长江模拟器对城市内涝隐患的排查,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供决策层参考。

通过这次走访,来自江城武汉的一行学生见识到,长江流域的各省市齐心协力,利用卫星遥感、系统模型等先进技术,实现对流域水情、雨情的精准感知与预测,用科技手段守护长江母亲河。

“我们有责任去学习这些先进技术,为长江流域防洪减灾贡献智慧和力量!”金妍岑说。

--> 2024-08-12 武大学子踏访长江沿线多地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84392.html 1 寻找水安全“最强大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