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黄金海 邹鹤 陈慧
“Good morning,teacher。”8月5日,在爷爷奶奶惊讶的目光中,11岁的柯婧云大方地用英语跟进门家访的詹飞鹏老师打招呼。
柯婧云是黄梅县第七小学黄花校区五(一)班学生,家住独山镇快岭村7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去年秋季,1952年建校的黄花校区首次开设英语课,柯婧云上了小学阶段第一堂英语课。
黄花校区地处鄂皖交界处,被称为黄梅最东边的小学,全校87名学生。“过去坚守学校的9名教师,都不会英语,课本成了孩子们看不懂的‘天书’。”校长吴立清说,按照教育部要求,小学三年级起要开设英语课。
“英语是中高考必考科目,没老师教,怎么办?”独山镇东观村干部柯皓兵说。
边远的乡村学校生活条件较差,专科教师“派不去、留不住”;渴求优质教育,乡村学生大量进城,既增加就学成本,也带来城区学校大班额。
如何缓解基础教育“农村弱、城区挤”难题?
去年秋季,经过在黄梅、团风等地试点,黄冈市“一体化”启动融合型教联体建设:以县为单位,按照“城带乡、强带弱、大带小、远近配”原则,突破原有乡镇、学校限制,分学段将城镇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捆绑在一起。全市1081所公办初中、小学、幼儿园,变身为167个教联体,统一调配人、财、物等核心资源。
改革实施后,位于县城的黄梅县第七小学与独山镇中心小学、黄花小学等4所乡村学校合为一个法人单位,实行“一校多区”模式,教师队伍共用共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吴立清说,成为“一家人”后,黄梅县第七小学动员数学骨干教师梅学武,从城里下乡交流3年,帮助提升薄弱学科;组织詹飞鹏、石双两名英语教师走教,负责三至六年级4个班的英语教学。
“我用词语接龙等互动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詹飞鹏说,现在,多数学生敢在课堂上大声说英语了。
优质教育,师资为要。黄冈从职称评定、生活保障、津贴补助等方面给予优待,引导城区优秀教师下乡交流、支教。去年秋季以来,黄冈市从城区到乡村轮岗的教师共有2600余人。
校校都有好老师,择校热在降温。部分县市和学校出现学生回流现象,仅蕲春县实验中学孙冲校区就回流47名学生。
黄冈市教育局局长何兰田介绍,该市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持续扩容、区域教育资源均衡优化配置,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黄冈正在打造数字化平台,构建优质课程开发、共享、配送机制,实现城乡孩子同上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