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元媛 通讯员 杨婷婷 林星鑫
8月2日,宜昌科技大会吹响了加快建设区域性科创中心的号角。在国家和省级创新战略下,宜昌高新区正加快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高校与企业的科技合作,将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链接”到生产线。
企业出题、高校响应、以需定研
眼下,位于宜昌高新区的森德电工研发车间,聚焦肿瘤放射治疗的放疗模拟定位机,进入技术攻关关键期。
放疗模拟定位机,被称为“看不见的手术刀”,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交叉产品。森德电工是一家医疗设备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最大的瓶颈在于关键技术的研发。”森德电工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周尤刚介绍,设备涉及的计算机软件、特别是多模态的二维影像三维重建技术,研发过程中特别需要,企业却苦于没有技术储备。
去年,华工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宜昌高新区,建设国家级产业创新发展服务平台。华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汪志刚介绍,这个产研院是政产学研用相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将聚焦宜昌绿色化工、生物制药和新能源等三大产业集群,集聚创新资源、配置创新要素。比如产研院建设的生物制药公共服务平台、储能新材料实验室,就是通过运营团队和创新团队股权激励的方式,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
森德电工遇到的难题,通过产业技术研究院,向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找到了“答案”。目前,华科团队已为森德电工进行了技术诊断,计划年底在技术上实现较大突破。
今年3月底,随着武汉工程大学宜昌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心落户,宜昌高新区再添一家高能级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也帮助更多中小型科技企业,找到智力支撑。
宜昌高新区科创局局长张伍介绍,今年4月,宜昌建设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推出“企业出题、高校院所响应、以需定研”的技术研发合作新模式。作为科创供应链建设试点单位,宜昌高新区以“用”为导向,探索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链接”到生产线。
目前,区内已有689家企业上线湖北科创供应链“天网”,线上对接技术、人才、金融等创新服务。“在供需对接机制上,我们要求对企业提出的需求在1天内确认,5天内完成详细沟通,15天对接给出解决方案”。
41名技术经纪人架起“鹊桥”
8月4日,启迪之星(宜昌)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杨韵介绍,她今年已促成3个科研项目在宜昌转化,成果转化项目金额达150万元。
杨韵是宜昌高新区的一名技术经纪人。不久前,她与中国机械研究总院集团签订了高端装备制造综合解决方案成果转化委托协议,可为宜昌一批企业解决装备制造方面的技术难题。
华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服务专项经理、技术经纪人李艳,是森德电工与华科团队的牵线人。作为技术经纪人,她既要深入了解企业的痛点与需求,又要能与高校的科研团队及成果进行匹配。
“很多科技企业都是创新型中小企业,包括瞪羚企业,都是刚刚才跨越创业‘死亡谷’。如果完全靠自己搞研发,不仅成本高、周期长,风险也大。”她说,如果说科创供应链是一张线上“天网”,那么我们这些技术经纪人主要是构建“地网”。把“天网”和“地网”形成合力,将科研单位、设备厂商、下游客户连接起来,就能为企业解决很多创新难题。
张伍介绍,宜昌高新区已启动技术经纪人专项培育计划,努力培养一支懂业务、善经营、会管理的本土技术经纪人队伍,在企业和高校院所的供需两端架起“鹊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有41名技术经纪人活跃在各个园区、企业和高校之间。力争到2025年,宜昌高新区上线“天网”企业超1000家。
促成近60个技术、人才合作项目
今年5月,《宜昌市支持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的若干措施》和《宜昌市科技创新供应链专项科研激励资金管理办法》出台。以“用”为导向,宜昌成为全省首个出台科创供应链平台“政策包”的地市州。
“政策包”提出,宜昌每年将设立1亿元科创供应链建设基金,3000万元供应链平台建设资金和2000万元专项科研激励资金,共计1.5亿元支持资金,分阶段支持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和商品化,单个项目最高支持200万元。
目前,宜昌高新区已对接需求107项、促成技术合作52项、总成交金额2693万元;达成金融合作3项、总成交金额600万元;人才项目合作3项。“加起来,总共促成了近60桩‘科技姻缘’!”张伍表示,宜昌高新区将围绕满足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科技合作、人才资金等科创需求,引导科技企业、服务中介、高校院所等利用科创供应链平台发布科创需求、对接专业机构、匹配解决方案、转化科技成果。
今年一季度,宜昌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2.3%,增速居宜昌市前列,预计上半年将超7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