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乐克 通讯员 王建
同一个厂房里“挤”入多家服装作坊,防火隔离形同虚设、逃生通道被封堵,各种消防隐患触目惊心……这是近日省应急管理厅工作专班赴武汉、孝感、黄冈、天门等地专题调研看到的景象。
我省纺织服装行业迅速发展,纺织服装企业“厂中厂”(在同一厂区内存在两家及以上生产经营单位,用租赁方式利用厂房进行生产经营)带来的安全风险隐患也日益剧增,为深刻汲取国内多起事故教训,8月,省安委办启动全省纺织企业“厂中厂”专项执法行动,重拳出击开展安全治理。
居民社区里扎堆100多家服装厂
在天门市高新园长湾社区,杨静容做完家务,匆匆前往社区内的彩虹服装加工厂。她的工位上,缝纫机的“哒哒”声不绝于耳。彩虹服装加工厂是一家典型的家庭作坊式企业,300多平方米的车间里,几十台缝纫机和堆积如山的布匹、成品衣物令人目不暇接。随着沿海地区湖北籍服装老板纷纷返乡创业,这个居民社区里,开了100多家类似的服装加工厂,年产量超过200万件,带动了600多名劳动力就业。
然而,看似欣欣向荣的家庭作坊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社区的服装加工厂多为家庭内部成员和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组成,生产、仓储、经营全部集中在住宅内,消防设施和消防通道基本不符合要求。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工作专班调研发现,天门市仅在竟陵街道上,就密集扎堆着200余个家庭作坊式服装加工厂。沿海的许多服装小微企业转移到我省后,仍然保留着过去生产生活混合的落后方式。在民房生产,消防设施和消防通道基本不符合要求。检查中,这些居民楼间的密集服装加工厂,大量易燃的棉麻布料随处堆放,老化的电气设备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为火灾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风险隐患较为突出。”省应急管理厅工贸处相关负责人直言,纺织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原材料及成品均易燃,一旦发生火灾等生产安全事故,极易导致群死群伤。从国内情况看,近年来已发生多起重大火灾事故,教训深刻。
只收租不管理 “厂中厂”加剧风险
湖北省纺织行业有着悠久历史和雄厚基础,随着沿海产业加速转移、服装电商迅速发展,也面临如何进一步筑牢安全底线的新命题。
工作专班调研发现,全省现有纺织企业7257家,而涉及“厂中厂”的纺织企业共2329家,占比近三成,其中出租单位611家、承租单位1718家,主要为中小规模服装加工类,从业人数9.9万人。检查中发现,黄石阳新县的昂运铝轮有限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将原有厂房分区出租给6家服装加工企业从事生产经营。
省应急管理厅工贸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纺织企业厂房属于丙类火灾危险等级。一些厂房的消防设计标准只有丁、戊类火灾危险等级,而出租方将厂房出租给纺织企业从事生产,擅自改变原厂房使用性质,甚至违规进行厂房内部改建,导致防火分区、耐火等级和安全间距等不满足规范要求。
同时,承租方与出租方的安全责任模糊不清。一些出租方“只收租、不管理”,而承租方“只使用、不维护”。这种不规范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剧了安全风险。
调研中,有企业还在使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设备。该企业负责人解释说:“这些机器虽然旧了,但还能用,换新的太贵,我们挣钱不多,只能凑合用。”然而,正是这种凑合的心态,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
重拳出击治理乱象
“坚决遏制隐患不断滋生的苗头。”近日,省应急管理厅会同省经信厅、省公安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消防救援总队等部门开展专题研讨,深入研究针对性治理措施。省安委办启动纺织企业“厂中厂”专项执法行动,由应急、经信、消防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纺织产业园区(聚集区)、“一厂多租”企业、家庭作坊式服装厂实施清单式执法检查。
“既要立行立改,又要寻找长效机制。”省安委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严格执法,强化整改,实施闭环管理。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隐患,要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坚决杜绝以罚代管、罚而不改。对区域性突出问题,提请当地党委政府研究出台治本之策,建立长效机制。
其中,对违规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障碍物拒不拆除的,一律依法强制拆除;对擅自改变厂房使用性质、违章搭建、未经消防审验投入使用的,一律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对“三合一”场所或存在重大隐患等无法整改到位的企业,一律提请当地政府关停取缔;对整改难度大、严重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一律实施挂牌督办。
此外,我省通过政策扶持、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纺织企业加大设备更新改造和风险防控能力建设,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守牢安全底线,以高水平安全服务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