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5日

把准改革大原则牵牢改革“牛鼻子”

编者按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7月30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召开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来自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专家学者应邀参会,围绕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展开深入研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对话了部分与会专家。

对话专家

徐艳国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

肖伟光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

杜志章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叶学平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在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记者: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阐释要以深入研究为基础,研究深入,阐释才能透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如何在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上发力?

徐艳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动员、总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党的历史上又一重要纲领性文献。

改革研究既是政治咨询,也是学术咨询。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七个方面。300多项改革举措都围绕这七个方面展开。从研究的角度看,我们的焦点也要对准这七个方面。同时,七个方面也是一个整体,要注重系统集成式的研究。

改革事项既具有理论的前沿特色,也具有实践的前沿特色。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从基础研究的角度,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学理化阐释,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助力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从应用研究的角度,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湖北实践的研究总结,更好助力湖北推动党中央部署的系列改革事项落实落地。

记者:《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如何理解和把握“六个坚持”重大原则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实践要求?

肖伟光:“六个坚持”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六个坚持”有机统一主要体现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导向,坚持守正创新是显著标识,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内在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保障,坚持系统观念是基础方法。

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保证。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再大的成就除以14亿多人、再小的问题乘以14亿多人,一大一小之间,是“治大国”之重、是“破藩篱” 之艰。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并不等于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创新也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在创新的过程中守正,才能避免故步自封,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只有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才能坚持正确方向,推动改革蹄疾步稳、行稳致远。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只有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才能以显著制度优势、强大制度效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航船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增强改革的穿透力离不开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改革向前一步,法治就要跟进一步。有效消弭改革的“破”与法治的“守”之间的张力,把改革的“变”和法治的“定”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以法治固本强基护佑改革大业顺利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涉及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必须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以守正为创新凝心铸魂,以创新为守正注入活力

记者: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许多领域,守正创新都是被反复强调的重要一点。如何理解坚持守正创新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中国化、时代化表达?

杜志章:“守正”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这两个基本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前提和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另一方面,坚持改革开放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正确方向,也就是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为了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而不是批判和否定社会主义,更不是改旗易帜、另起炉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所在。

“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这也是为什么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重要原因。回顾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都是以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并通过改革创新来解决主要矛盾而不断推进的。

肖伟光:全面深化改革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这样才能在守正中创新。

传统和现代、新和旧都是相对的,也是辩证的。比如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质态,而非简单的业态。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盲目求新、以新汰旧,把传统产业当作“低端产业”“过时产业”简单退出,会造成产业空心化或产业断层。传统产业不一定是落后产业,经过科技赋能、转型升级,同样能够孕育新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新质生产力不可能凭空产生,也需要实体经济支撑。这里面,我们也要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不能要了这头,丢了那头。

“牛鼻子”的牵引作用具有方向性、一致性、动力性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何以重要?

叶学平: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牵”代表了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的实际力量和动力,而“引”则代表了改革所带来的方向性指导和目标设定。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对整体经济的驱动和引导。

“牵引”具有方向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凸显了经济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未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此,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的一个重点。

“牵引”具有一致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也需要生态环境保护、公共产品供给等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发展作为配套,这就意味着经济体制改革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是确保经济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前提。

“牵引”具有动力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不断调整和优化利益分配格局的过程。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影响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败。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确保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利益分配格局变化契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这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稳步向前所要回答的深层命题。

记者: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要解决哪些问题?

叶学平: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真正做到让市场的归市场,让政府的归政府,让“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协同发力,确保各项重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

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的关系,使牵引更“准”。过去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改革提供借鉴,少走弯路。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增强了人们对深化其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的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许多内容贯穿于其他领域改革。

明晰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的目的,使牵引更“好”。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经济体制改革各个环节,从人民利益出发谋思路、定举措、抓落实,敢于向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叫板”,让群众为改革“叫好”。

总之,市场机制顺畅了、市场体系完善了,突出问题解决了、人民群众满意了,改革就更深入推进了,发展质量就更高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丹 整理)

--> 2024-08-05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83477.html 1 把准改革大原则牵牢改革“牛鼻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