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通讯员 徐劲松 实习生 王卓遥
7月25日下午,武汉市江岸区联合检查组对5家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开展例行检查。和以前不同的是,检查队伍中有一部分人穿着“红马甲”,格外醒目。原来,这是武汉市自4月下旬开始实施的“红马甲”行动,这也是“双减”落地三年来该市创新校外培训监管举措之一。
及时发现并纠正机构运营问题
联合检查组14名成员来自江岸区教育局、文化局、科技局、文旅局、街道办事处以及市场监管执法部门、消防救援等单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了解到,穿着“红马甲”的,是教育、科技、文旅、体育等部门及社区工作人员、社会监督员等。在行动中,他们和市场监管及消防人员仔细查看每家培训机构的证照和相关资质文件,对教室设施的安全性和消防设施的完备性进行测试、检查,尤其是逃生通道和紧急出口的设置情况,消防栓、灭火器等是否齐全并处于有效状态。
基础设施检查完,“红马甲”们开始了解机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课时安排合不合理,进度是不是快了,教材选择是否规范……细致入微的询问,让培训机构负责人感到“压力蛮大”。
经过检查,机构运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被及时发现并纠正。
据了解,为加大校外培训日常监管力度,持续推进校外培训治理,营造社会氛围,坚定打好“百日会战”,武汉市从4月下旬起实施“红马甲”行动,“红马甲”既表明身份,对社会起到宣传作用,又传达明确态度,对违规培训行为起到威慑作用。穿着“红马甲”的监管人员执行任务时显得更加醒目和可信,同时也传递着监管行动的积极信号,以提升公众的支持力度。
检查组介绍,经过几个月运行,公众对监管行动的认可度大大增强。
武汉有“红马甲”助力“双减”,鄂州有“网格员”协作上阵。
据了解,该市市委平安办、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创新举措,赋能村(社区)网格化监管,800名网格员化身“前哨兵”,常态化网格巡查,不定时随机巡视,努力构建上下联动、全域覆盖的校外培训机构管理体系。网格员和社区联动,整合志愿服务内容,一方面精准监管排查,一方面展开“家校社”育人探索。在鄂城区古楼街道考棚社区,“家校社”共育工作站正成为落实“双减”工作的重要阵地,凝聚家长志愿者团队,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
重点问题“回头看”
“双减”落地后,我省高位部署推进教育减负和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
“校内教育减负增效”写入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列为年度十大民生项目重要内容,已形成30个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市、县同步建立了专门协调机制。省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分别与17个市(州)政府所在地的38个中心城区建立了定点联系机制,实地调研指导,督促工作落实。
据介绍,三年来,我省全面清理整治培训广告,组织《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宣传培训,建立培训机构“白灰黑”名单公告制度,发布校外培训消费提示,引导家长理性选择校外培训。
同时,停止审批新的学科类培训机构、“营转非”“备改审”等要求全面落实,建立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分类管理机制,省科技厅、省文旅厅、省体育局分别制定设置标准和审批流程,强化审批许可,加快不合格培训机构清理整治。
目前,省级已发布线上义务段学科类培训收费标准,各市(州)出台学科类培训政府指导价,全省全面实行学科类培训政府指导价收费。推行银行第三方托管、预收费资金监管,严防“体外循环”收费、“退费难”和“卷钱跑路”等问题,切实维护校外培训消费平安。
强化执法检查是有力手段。我省相关部门出台校外培训领域执法实施方案,规范执法流程,组织部门联合检查、执法和市州交叉调研指导。组织全省开展“监管护苗”“安全守护”“平安消费”“开学检查”和消防“百日会战”等专项行动,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重点问题“回头看”,加强违规培训行为整治和风险隐患排查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