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专
岁月要湮没一个人,许多人无意中加入了湮没,许多人努力地进行了抵抗。
汪宗翰,是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从幕阜山区通山县走出的最后一位进士。15年后,施行了1300多年的中国科举制度被废除。
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通山县志》里,收录了汪宗翰的六篇文章:《湄港桥记》《续补横石桥记》《九宫平壶台前建三门记》《重修文昌奎星两阁暨镇南书院记》《建修武庙碑》和《劝捐阖邑学田引》。六篇文章都署名为“吏部主事汪宗翰”。一部县志里收入一人六篇文章,可见这一人在当时的分量。因为当时通山县就他一人是进士。他的上一位进士是乐鸣韶,乐鸣韶是130年前的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同时期,“也算是”通山的进士是吴怀清,他祖籍通山,是以客籍陕西山阳人考上进士。吴怀清和汪宗翰同年进士,他还曾为汪宗翰撰写了《清吏部主政赐进士出身诰授朝议大夫汪公号栗庵汪老先生神道碑》。
汪宗翰为官二十多年,当来当去都是七品官,关键还是位清官,他退休回家时连路费都不够,还得靠僚友资助。他的钱去了哪儿?吴怀清《栗庵老先生神道碑》云:“壬寅,调授敦煌,甫下车,适东乡水溢,方百里内皆成泽国,饥民等哺,请赈未遂。公乃自捐钜款,代筹生计,以苏民困。”民国重修《敦煌县志》:“时冬,调任敦煌。甫下车,以敦煌地处边塞,风气锢蔽,以振兴广教为急务,倡捐钱谷,添设义学二十九处。国家停科举,设学校,废八股,以策论取士,时新旧书籍具无,公捐廉俸二百金,由沪购置经、史、子、集及科学书二百余种,置鸣沙书院。”不足五年的敦煌任期,有“自捐钜款”和“捐廉俸二百金”记录两次,钱到哪里去了很清楚。吴怀清的《栗庵汪老先生神道碑》,还给予汪宗翰极高的人格评价。汪宗翰在镇原县六年,士民有“鄂渚名儒,原州生佛”“恩深夏雨,化洽春风”之颂。在华亭县“政局宽平,法不枉纵,恩威并用,民教相安,士庶德之”。在甘肃十多年,“所至一介不取,百废俱兴”。
当然,他所服务的王朝已经风雨飘摇了,他作为一位朝廷命官,能够“善终”已经算是不错的命运了。
我不得不写汪宗翰,是因为他与敦煌文物的瓜葛。
余秋雨的《道士塔》让世人知道了道士王圆箓,并把不少的怨气撒到这位道士身上。放牛伢丢了牛是赔不起的,关键王道士连放牛伢都不是,谁安排他保管敦煌文物了?余秋雨文章里,只提到敦煌县长,没有提汪宗翰的名字。刘诗平、孟宪实在他们的《敦煌百年》专著里写道:“王道士发现藏经洞的那年,敦煌县令是严泽。一年后由湖南沅江人氏邬绪棣接任。敦煌的地方官员和士绅有许多人接受过王道士的经卷赠品,有的施主也得到过……两位县令是否也拥有藏经洞的藏品,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所以也就不得而知。1902年3月,汪宗翰出任敦煌县县令,汪县令很快就得到了王道士送来的经卷和绢画。汪宗翰,字栗庵,湖北通山人,与王道士算是‘老乡’。汪宗翰谙熟历史文化,在敦煌县令任上,曾搜集过当地的一些汉简。作为进士,当汪见到王道士送来的经卷后,立即判断出了这些经卷不同一般,但他同样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只是在1903年冬天,将这一消息写信告诉了兰州甘肃学政叶昌炽”。
叶昌炽是金石家,更知道敦煌文物的价值,他建议藩台把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一个气数已尽的王朝及其所属的官僚体系,仅运费这一宗事就叫他们束手无策。此建议如风吹沙漠草。
汪宗翰生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殁于民国九年(1920),葬汪家畈住屋上首月梳形地。
汪宗翰在吏部供职三年后,分别任过甘肃镇原县知县、敦煌县知县、甘肃省法政学堂教务长、华亭县知县。民国军起,汪宗翰绕道回籍,时年67岁。汪宗翰回乡时,母亲已90高龄,当儿子拜见老娘时,受拜的老母溘然长逝。
倪霞从2001年游历敦煌时得知这位敦煌知县是通山人,便作出许多努力,写出多篇文章。
汪宗翰故居,土改时分给贫雇农居住。1980年代,他的第四代孙汪三元鼎力购回,本想修缮,终是无力,现在已垮塌得只剩几堵砖墙。倪霞见过汪宗翰送给80岁姑妈的一块“体壮山河”贺寿匾,匾在高湖芭蕉塆。村民做屋时,取下来当和泥的垫板,损害不小。倪霞最大的贡献是找到了汪宗翰的第五代孙汪汉斌,汪家畈族人找了多年都没找到。汪汉斌出生于沙洋,1982年父亲把他送回通山,托付给亲戚到通山一中读书。汪汉斌以全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进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倪霞和汪汉斌以及汪汉斌的表哥陶祖旭一起,祭拜了汪宗翰墓。当地人说,黑色大理石镌刻的《栗庵汪老先生神道碑》,已被文物贩子买走,墓前还剩有一块白色大理石墓碑。
故居不存,是遗憾。聊可告慰的是还有宗祠。
汪氏宗祠是汪宗翰考上进士那年冬月,汪宗翰主持修建,族人恺斋负责施工。抗日战争时期,汪氏宗祠曾是通山县政府和县中学的短暂栖身之所,“文革”时被毁。2011年正月十五,支书汪世济发起,并要求在苏州创业的弟弟汪义芳率先捐资100万元,再加全族捐资400多万元,复建了比原来更大更豪华的祠堂。他们复建祠堂最大的动力,就是为了纪念汪宗翰。
2023年3月9日,我到闯王镇汪家畈村参观了这座祠堂。这是我看到的通山最大的祠堂。同时,也是镌刻楹联最多的祠堂。
汪宗翰自己所撰楹联就有两副。其中,戏台一副为“醒眼看来古今一梦才觉,从头做去忠孝二字为先”,大堂上另一副为90字长联。整座祠堂居然有五位状元、一位榜眼、一位探花、六位翰林撰联。五位状元是咸丰己未状元孙家鼐、同治戊辰状元洪钧、同治辛未状元梁耀枢、同治甲戌状元陆润养、光绪丁丑状元王仁堪。王仁堪的楹联直接为汪宗翰个人而写“一部龟兹新乐府,九天蟾窟好楼台”。榜眼为同治甲戌榜眼赵尔巽,探花是光绪丙子探花冯文蔚。大门口一副楹联为时称“江南才子”王凤池撰“绿水环门锦涨潭花三月暖,丹炉列嶂香飘烟树五云高”。
这么多名人楹联,显然不能一时请到,只能是陆续添加。能请来这么多名人楹联,说明汪宗翰人品高人缘好。这些珍贵的楹联,现在只能录其内容,字迹都是现代电脑字。
已经非常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