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杨 通讯员 熊文婷 江文驰
作为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石家河遗址填补了中国史前考古的多项空白,对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20多次发掘,石家河遗址先后出土文物35万余件。如何让沉睡数千年的石家河文化遗产活起来?天门一直在探索。
7月21日,随着石家河遗址博物馆的动工开建,天门市吹响石家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号角。
从6省11地取经求发展
2017年,石家河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但遗址公园怎么建?应该突出哪些特色?如何展现优势?
天门市博物馆馆长、石家河遗址管理处主任邓千武说,石家河遗址的考古研究已进行了70年,对于这样一个世界级都邑性聚落遗址,到底怎样保护和利用才更有意义,这是政府部门和文博工作者一直思考的课题。
去年上半年,天门成立一支10人考察组,分赴浙江良渚、四川三星堆、湖南城头山、安徽凌家滩和省内武汉盘龙城、荆门屈家岭等6省11地学习取经。
对标先进,寻找差距。这场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探索发展的学习之旅,为天门推动石家河文化传承与发展找到了一些有益启示。
三星堆博物馆地理位置、影响力原本不占优势,但当地对青铜人面像、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文物IP进行全方面发掘,很快在公众心中刻下精神图腾,扩大了知名度,培育了一批忠实粉丝群体。
“知名度和品牌力是遗址文化的竞争力和生命内核,必须强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邓千武说,石家河文化想要火“出圈”,需要深度提炼石家河文化内涵,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为石家河文化定性定位,从专业学术的角度对石家河文化进行评价,提炼石家河文化的内涵,从而提升品牌影响力。
他认为,应突显石家河古城作为“长江中游史前第一大城”的地位,可明确其为史前三苗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
用心用情讲好文化遗产故事
一轮东方烟月,皎洁上古传奇;都邑上的风霜,染透玉凤羽翼……今年初,天门市原创歌曲《梦回石家河》一经推出,收获颇多好评。
《梦回石家河》是一首展示石家河文化的歌曲,格调高雅,婉转动人,艺术化表达了石家河文化的厚重底蕴和深远意义。
“该词曲创作历时两个多月。”天门市文联常务副主席李彩秀介绍,歌词以玉凤、城墙、红陶等石家河遗址代表性符号为喻,将石家河文化娓娓道来,曲调则融合古风、戏腔、说唱等元素,古风古韵的唯美雅致和现代说唱的飒爽律动相互碰撞,让人在音乐的流动中体味历史流转。
近年来,天门加大对石家河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力度,面向高端艺术专业人才,以电影、动漫、舞台剧等形式,创作了一批入脑入心的优秀艺术作品,全力讲好石家河文化故事。
此外,当地还邀请武汉体育学院团队,从古文化元素中总结凤舞姿态演变规律,进行创新性转化和现代化转变,创编“天门石家河凤舞”。该健身舞融合现代体育健身和中国古典舞蹈,简单易学,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还能传扬石家河玉凤文化。
石家河中学推出校本教材——《石家河,我梦中的河》,从6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石家河文化,并把如何传承灿烂的石家河文化与学校的特色教育紧密结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文旅融合加快“出圈”步伐
走进石家河镇吴刘村,随岳高速石家河互通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去年11月开工至今,该项目已完成基础工程建设,即将铺设桥墩,预计明年通车。
届时,开车从石家河收费站出高速,5分钟即可抵达石家河遗址博物馆。
“在随岳高速建设石家河互通,对健全石家河遗址快速集散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能极大地方便前来观光的游客。”石家河镇党委书记谢红宜说。
用白玉雕琢的玉凤、玉龙、玉虎、虎座双鹰,摆放在精美的礼盒里,古朴典雅,晶莹剔透。今年3月,以石家河文化为主题制作的文创产品在石家河镇亮相,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石家河文化融入其中,不仅可以作为饰品佩戴和藏品收藏。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石家河文化?邓千武说,整合优势文化资源,发展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文旅新业态,将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成为全国特色旅游景区。
按照规划,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计划总投资6亿余元,占地8平方公里,空间结构为“一轴、一环、内核、外四区”,以谭家岭古城为中心,环绕古城垣、城壕、土台,内布印信台、三房湾、邓家湾等遗址点,外设考古预留区、科普教育区、管理服务区和西河湿地涵养区。
遗址博物馆不远处,三房湾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已经完工,遗址展示棚、互动体验馆、展厅展示馆拔地而起,布展完成后将作为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率先对外开放。
邓千武介绍,该馆还将运用声、光、电、屏等多种技术,生动呈现遗址内涵,并提供游人参与体验古人生活、生产的互动活动,增强展示的趣味性。“合理适度开发,加快‘出圈’步伐,通过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推动保护与开发融合发展,不仅要让遗址文物‘活起来’,还要让它‘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