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农新瑜 通讯员 戈力 实习生 康欣妍
梦幻的舞台,多彩的画卷,呈现瑰丽烂漫的楚文化。7月12日至14日,由著名艺术家杨丽萍任导演的大型史诗舞台剧《荆楚映象》在汉首演,引发热烈反响。
作为全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及其作品一直备受各界瞩目。1958年出生于云南的杨丽萍,上世纪八十年代即以《雀之灵》一举成名,此后一直活跃于舞台。2003年起,她编导了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藏谜》《孔雀》《十面埋伏》《春之祭》《平潭映象》等十多部大型舞台剧目。此次最新力作《荆楚映象》的诞生,再次展现了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独特的“杨丽萍式的东方审美”。
《荆楚映象》在汉演出结束后,杨丽萍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畅谈其艺术人生,在娓娓道来中,引领我们走进她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以此剧致敬烂漫楚文化
记者:《荆楚映象》此次首演反响很热烈,是什么机缘使得您结缘荆楚文化,并为之倾注几年心血,做出了这样一部舞台剧?
杨丽萍:我以前多次来过湖北,对厚重灿烂的荆楚文化心仪已久。2018年,我在福建编导创作《平潭映象》时,认识了袁家维先生,他是湖北荆门人,当时是《平潭映象》策划人之一。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后来,袁家维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决定投资为家乡湖北制作一部类似的剧目,请我任导演,由此有了这部《荆楚映象》的创作,有了我们团队历时三年多呕心沥血的付出。这是我和湖北的美好缘分。我个人也十分喜欢楚文化,喜欢楚辞,崇拜屈原,他是我心中的偶像之一,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能打动我的心,我在舞蹈的创作道路上不也是这样的吗?我觉得这部舞台剧是在用我自己的方式纪念、歌颂屈原,致敬烂漫的楚文化。
记者:您心目中的楚文化是什么样子,您最钟情其中哪些部分?在《荆楚映象》中又如何去表达?
杨丽萍:总体来讲,我觉得楚文化浪漫、爱国、神秘、绚烂,富有进取激情,善于想象。我最钟情的是其中那种龙飞凤舞的想象力,以及生生不息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精神。《荆楚映象》这部剧是我50多年舞台生涯里第一次涉足楚文化这样一个浩大的主题,要通过一个半小时的演出去艺术地呈现,要取舍素材,要进行各种编创、出新,还要准确不出错,这是非常难的。
这部剧我们力求“不同以往”。楚辞原文比较深奥难懂,我们就是要通过艺术化、年轻化、时尚化的表达,让观众看得懂、感受得到。艺术形式上,融入了多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包括戏曲、皮影戏、偶戏、武术等;舞台装置上,光是那座巨型的青铜门墙上面就呈现了十件国宝级的荆楚文物,整个门还可以倾倒、拉开、升降,技术方面是个创新;音乐方面,谭盾老师使用了曾侯乙编钟原件声音元素……总之,我觉得《荆楚映象》还是比较全面、全方位地展示了楚文化的特点。而且这个剧不是那种直白的展示、表达,而是有比较深刻的寓意在里面。
记者:对《荆楚映象》下一步的打磨、演出有何计划?
杨丽萍:这次《荆楚映象》首演后,有很多演出商、剧院纷纷跟我们联系,邀约演出,目前演出订单很多,一直订到了明年春节以前。这个戏我们准备再精心打磨两个月,包括所有的音乐、服装、化妆、道具等,每个细节都还要调整、细磨,希望它再次跟观众见面,会让观众感到更加“细致入微”。
传统文化需要现代“灵魂”
记者:从《云南映象》到《藏谜》《十面埋伏》《孔雀》到今天的《荆楚映象》,民族、民间、东方文化一直是您作品的主要特色,形成了“杨丽萍式的东方审美”,您对自己的作品怎么看?这几年作品有哪些新的变化,致力于哪些新的探索?
杨丽萍:2003年以来,我编导的大型舞台剧目应该有十几部了,作为一名编导算是多产了。大家最早熟悉的大型原生态少数民族歌舞剧《云南映象》,是我花了一年多走遍云南山山水水采风,花18个月编导、自己投资创作的。这部剧融入了我30多年的艺术和生活积累,目前在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已巡演7000多场。我觉得它比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人类对于心灵回归、生命激情、灵魂升腾的情感渴望,趋于“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境界。
其他的作品,比如《云南的响声》,是《云南映象》的姊妹篇,演员手中的乐器就地取材,随处可得,很有想象力;舞剧《孔雀》,是我邀请叶锦添、高成明等多位艺术家一起创作的,显示了比较独特的舞蹈语言与当代视觉艺术效果,我想通过舞台的形式,向观众传递艺术家成长过程中对艺术和生命的思考;《十面埋伏》也是一部创新之作,用耳目一新的方式重新讲述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在包含民族舞、当代舞元素的同时,引入了大量京剧元素,从而呈现出全新的舞蹈面貌。室内演出秀《黄山映象》,是我的一部跨界之作,这部作品将传统民间曲艺经典和杂技艺术全新整合重构,展现黄山秀美的风光和动人的爱情故事;《平潭映象》是国内第一部反映海洋文化的剧目,现在这部剧被很多年轻观众称为新东方美学的天花板;民族音乐剧《阿鹏找金花》是我为家乡大理量身定制的民间音乐舞台剧,体现民族民间文化与现代艺术跨界结合;《春之祭》原本是一部芭蕾舞剧的音乐,我改编创作的舞剧《春之祭》,在现代舞蹈中加入大量东方元素,以展现对大地的崇拜,对生命的思考……
所谓“杨氏风格”,最重要的核心是我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自己的文化。热爱,就会特别地珍惜、尊重。我的作品,都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土壤。与此同时,在艺术上探索不止,尽量展现出更多元、更先锋、更具现代意识的特点。而且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真诚的,我都是亲力亲为的。
现代人其实非常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对于传统文化的表达呈现,我觉得绝对不能只是简单化地展示,而是要非常艺术化、有想象力地去升华体现,呈现出传统文化的“灵魂”来。当然这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艺术家们执着不懈地探索和努力。
珍惜上天给我的天赋就不虚此生
记者:舞蹈是您的一生挚爱,能否谈谈您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在舞台上活跃了50多年,是什么让您一直保有充沛的激情?
杨丽萍:舞蹈是人类最初的语言,一个人还没有学会讲话的时候就已经手舞足蹈了,它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来自内心的。最早的时候,我们祖先都是用舞蹈的方式跟天神,跟天地对话,比如在巫文化、祭祀里面。所以舞蹈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非常有意义的,只不过我们现在把它舞台化了,形成了芭蕾、民族、古典、现代等各种舞蹈形式。我的舞蹈,崇尚的是东方美学,具有东方的审美意象,比如凤凰、孔雀等。舞蹈是我跟这个世界沟通、对话的一种方式。
同时我认为,好的舞蹈绝对不只是表现一个简单的情感,所以在跳舞的时候,你要让观众感知到舞蹈背后本质的东西,比如你对生命的感悟。我觉得我是有这个能力的,我也希望以这种能力,影响其他的年轻舞者。
保有激情,是因为热爱。舞蹈对我来说,不是职业,不是责任,而是自发的生命需求。发自内心地去做自己该做的、会做的,而且只做一件事,目标专注了、锁定了,就十分有穿透力,就能实现“引爆”。
记者:您一直致力于年轻舞者的培养,这次《荆楚映象》中大朱(朱凤伟)等青年舞蹈家的表现令人惊艳。能否谈谈您对当今舞蹈人才培养的看法和建议?
杨丽萍:一个好演员要把自己融入到角色人物里面。这次排演《荆楚映象》,演屈原的大朱确实是进入了一种“疯魔”状态,入戏很深,而且他的舞蹈量也很大,对体力是非常大的考验。排练中他还受过两次伤,戏剧、戏曲、弹琴各种元素都融到了一个现代舞者的身上,十分不容易,压力很大。但是他也在成长,《平潭映象》《十面埋伏》《春之祭》他都主演过,经过七八年的锤炼,成长很快。这次排《荆楚映象》他也是执行编导,已成为一个创作型舞者。
对于年轻舞者的培养,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找到他(她)的能力可塑性,我喜欢用启发的方式,发现一个年轻舞者自身的某种天赋,结合他的天赋,让他发出自身的能量,有他自己的风格,不要千篇一律。《荆楚映象》中除了大朱,饰演凤凰的程珮莹、饰演山鬼的董翀翰等年轻人,都在舞台上呈现了自己的风格,有创造性,可圈可点。
我们也要多给年轻舞者实践的机会,这次《荆楚映象》演出中有很多年轻的群舞演员,他们都还是在校学生,处在实习阶段,他们也是第一次上舞台,特别兴奋,对于他们将来的舞台生涯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我们作为前辈要给他们机会,我很乐意见到更多的年轻舞者快快成长,绽放舞台。
记者:关于未来,您还有什么梦想吗?
杨丽萍:怎么说呢,谈不上梦想,活在当下,享受当下,踏踏实实地去干好每一件事,做好每一部剧,演好每一场演出。我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我做到的只是一滴水的事情,但至少是一直在去做,为文化传承添砖加瓦。我做艺术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在生命的过程中,把上天给我的天赋呈现出来,用舞蹈来表达情感,表达我对世界的爱和态度,生命就很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