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畅 实习生 张鹏举 通讯员 高禛
江心洲、高铁站、原住民、新市民、棚户区改造……这些关键词勾勒出一道道错综复杂的社会治理考题。
面对30万多人口,50多平方公里的管辖范围,作为一个基层法庭,武汉市洪山法院和平法庭从微治理发力,探索和发扬新时代枫桥式治理经验,做足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绣花功夫”。
变“坐堂问案”为“送调上岛”
天兴洲,孤悬在长江中游的一座江心岛。当地居民对司法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
镜头回放。6月21日,和平法庭庭长刘炎铭带领法官们前往天兴洲成功调处一起家庭纠纷,双方当事人当场拥抱言和,曾经“受伤”的亲情得以弥合。
当天上午,冒着小雨,和平法庭邀请乡政府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乡贤代表,当事人李婆婆及其三位继子女辗转来到岛上,在天兴洲办案点开了一场特别的“家庭会议”。
“大家把事情都说清楚,我们从法、理、情等方面给你们出主意。”刘炎铭首先打开话匣子。
“老伴走了没多久,他们就把房子租出去了,现在老房子里就一张床,我只能借住在妹妹家。”李婆婆余怒未消。
“妈,我们给您在市区留了房,可您非要来岛上住。但哥哥生病需要我来照顾,所以就把老房子租出去,补贴家用。”原来,继子继女被李婆婆告了,感到特别委屈。
“还需要添置什么,我们实地看看。老人在岛上居住多年,老伴去世后很孤独,还是要尽量考虑她的情感需求。”中午12时,大家顾不上吃饭,来到老房子查看。法官、乡贤们仔细查看了一番,把李婆婆要求补足的物品仔细做了记录。
历时5个小时,经过耐心交流,误会的心结一点点解开,最终双方约定将老房子的东侧房屋交由李婆婆居住,子女们负责修缮房屋、置备生活用品,租金由二姐收取用于抚养子女。和平法庭对该调解协议通过司法确认赋予法律效力。
“变‘坐堂问案’为‘送法上岛’。”刘炎铭谈体会,用沾着泥土气息的司法服务靠前解纷,才能真正为基层百姓排难解忧。
前置鉴定搭建道交解纷“快速道”
“在人少案多的形势下,如何快速化解争议,考验着司法智慧。”资深法官石蕊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和平法庭是洪山区的道路交通事故专业法庭,一年承接该类案件2000余件,当事人对立审快判非常盼望。
1个多月前,市民胡某驾驶电动自行车与汽车相撞,多处受伤。按惯例,以往这类案件法院先开庭,再鉴定,一般要等上数月才获得赔偿,审理流程较繁琐,受伤的当事人往往“等不起”也“拖不得”。
和平法庭探索将司法鉴定由“诉中”提至“诉前”,变串联为并联,在通知调解的同时就让胡某提前与保险公司协商,双方共同对接一家专业机构进行伤情司法鉴定,和平法庭出具司法认定书。最终,保险公司同意了权威机构伤残十级的司法鉴定,这起起初有争议的事故,未进入诉讼程序即获得调解成功,胡某也快速拿到赔偿金用于支付住院费。
为避免积案过多过长,和平法庭积极与保险行业协会、重点保险公司对接,就各项认定标准和伤残鉴定统一认识。邀请保险公司专职调解员定期驻法庭集中处理道交纠纷诉前调解案件,变“站点式”为“派驻式”服务。
打通与交管部门的交通事故信息查询线上一体化,实现案件信息在相关部门间的快速流转、无缝衔接和高效处理,实现当事人解决纠纷只需进“一扇门”,交通事故案发即调,“和平速度”受到当事人的普遍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