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江卉 通讯员 邓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如何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如何以文化人涵养文明新风?两年多来,省社科联双创文化基金会选派乡风文明志愿小分队,扎根鄂州华容区孔关村,探索以传统文化助推乡风蝶变。
7月中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赴孔关村蹲点调研。
从村民躲干部防到打成一片
“村民躲、干部防,真的很难。”提起两年前,乡风文明志愿小分队第一任队长祝亮平记忆犹新。
华容区是省社科联的联系点。2021年底,省社科联决定改变送钱送物的帮扶方式,转为“种”文化,即招募4名经验丰富的志愿者组成小分队,驻村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文明新风,地点选在孔关村。
改变村民,先要走进村民心里。
“要么搞传销要么是卖药,一看就不是好人。”一开始,村民们不理解。
面对质疑,志愿者坚持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收油菜、做卫生,乡亲大小事,都来搭把手。
“很快,大伙放下了戒备,打开了话匣子。”祝亮平说,交谈中,每家每户的困难、需求,他们都摸清楚了。
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多是“一老一小”。“最需要关心的是老人。”志愿者发现,老人不缺吃不缺喝,缺的是陪伴。如何让他们告别牌桌,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小分队思考着,也探索着。
转眼到了2022年端午节,志愿者们决定陪五保老人孔火云过节。
95岁的孔火云无儿无女,老人不愿去福利院,长期一个人生活。“我们想让她开开心心过个节。”当志愿者们带着绿豆糕、皮蛋和各种食材来到老人家时,湾子的老人们都闻讯赶来,冷冷清清的农舍热闹起来。
给老人做饭、陪老人聊天、帮老人收拾屋子,志愿者们不嫌脏、不怕累,对老人的耐心比亲生儿女还好。眼前的这一幕,深深打动了孔关村党支部书记何泽连,他感叹:“志愿者是党派来给村里做好事办实事的,我们要支持。”
至此,志愿者在孔关村站稳了脚跟。
文明实践站点成村民精神家园
身着土布旗袍、颤巍巍地走着猫步,87岁的王春英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这把年纪还能登台表演旗袍秀。
“这并不稀奇,村里天天有活动、湾湾有节目、人人有舞台。”祝亮平说,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志愿者们开始“种”文化。
队伍组起来——
村“五老”、乡贤等群体被调动起来,小分队在孔关村发展起5支乡风文明志愿服务队、200余名本土志愿者。
阵地建起来——
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湾组建起8个乡风文明志愿服务点,志愿者两人一组,每天上午、下午分别到各服务点开展2小时常态化活动。
经典读起来——
在服务点,志愿者教村民练八段锦、五禽戏等健身操;教村民读经典,观看传统文化讲座,邀请志愿者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说身边人、讲身边事。
“留守老人走出家门、走进服务点,一起读经典、唱红歌,锻炼、聊天,惬意得很!”退休教师张友良能歌善舞,如今是志愿者骨干,经常开着私家车接送参加活动的村民。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老人们动起来、学起来、乐起来,让留守孩子们放下手机不玩游戏,邻里矛盾少了,亲子关系好了。
村民熊国洪看到母亲王春英的视频,给志愿者写来感谢信:“近来明显感觉老母亲的变化,脚不疼了,腰板更直了,笑容更灿烂了,走路更有精气神了。感谢你们为在外打拼的孔关人解除了后顾之忧。”
乡村活力重现,陋习悄然改变
长期驻村,志愿者们发现,不少村民操办红白喜事,少则花费大几万,多则十几万。村两委一直想改变这一陋习,但推进并不顺利。
志愿者和村两委一合计,决定成立红白理事会,改变薄养厚葬,推行厚养礼葬。
遇到哪家老人去世,志愿小分队就委托村民志愿者前去劝导。
“起初,村民并不买账。”祝亮平记得,一位老队长的父亲去世,老队长同意简办,可家人反对,理由是“家里负担得起,不办好对不起老人,还会被人说闲话。”
于是,小分队和村干部精心设计白喜事流程,挖掘逝者生前功德,将逝者善行写入悼词,村两委成员主持追悼会。
祝亮平说,效果特别好,既省了钱,也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让葬礼回归到慎终追远的本意和传统,厚养礼葬的新风尚在孔关村悄然形成。
推进乡风文明,孔关村创意不断:每月一次60岁以上老人集体生日、“凤归巢 忆亲恩”外嫁女回娘家、“金婚”庆典,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景把孝老爱亲、夫妻和睦、邻里和谐的种子“种”进村民的心里。
以文化人,村民的心聚到一起。“以往,大伙对村里的事不理不睬,如今大不一样。整治撂荒地,村民积极配合,孔关村在全镇17个村名列第一。”何泽连感慨,村民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积极参与村里大小事,孔关村从昔日的软弱涣散村蝶变成远近闻名的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