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7日

从平视到透视 彰显新闻张力

——湖北日报《架起“中试桥” 穿越“死亡谷”》系列报道策划侧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畅

6月上旬,湖北日报1版连续刊发《架起“中试桥” 穿越“死亡谷”》系列报道,引发社会各界对中试现象的普遍关注和讨论,为湖北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需求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探索与解析。

这组报道的背后,展现了编辑部对系列报道策划的高站位,呈现了从平视到透视的传播提升,彰显了新闻策划与一线采访的强大合力,体现了党报精准服务中心工作的政治责任。

“养”新闻

一条线索跟踪两年

“有的新闻就如鱼苗,需要耐心等待它的长大,才能收获累累硕果。”人民日报著名编辑费伟伟曾提过“养”新闻的观念。

“不妨先搁水里,让新闻价值逐渐增大。”在观察华科大全国首台大型3D超声断层成像设备迈入产业化的进程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也遵循了“养”字诀。

2022年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上,记者发现,全国首台3D超声断层成像设备安放在一个角落里。此时,关注这个成果的人不多,来咨询的人员寥寥无几。与设备的研发人员聊过后,记者陷入沉思。这条新闻,是此时报道,还是先放水养鱼?因为,设备虽然造出来了,但后续尚面临转化的诸多难题,报道时机显然还不成熟,也缺乏足够的爆点。于是,除了发布动态消息外,记者决定,先观察守候,再择机而动,力求新闻价值最大化。

此后,记者又从多个途径了解到这台设备的进展和变化,但仍感捕捞时机不成熟。

2024年5月,武汉市知识产权局给记者发来一条采访线索,经证实,该设备成果转化已经获得重要突破。掌握了转化成功的基本事实要素,记者及时报题。此时,编辑部也正在关注湖北省全力打造科研成果转化中试平台的进程,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正在整体破局。“爆发的时机成熟了!”

群策群力

三篇递进式报道体现思辨力

“改变平推式的报道思路,找准有新闻价值的故事,展开层层递进式的深度报道。”编辑部例会上,集团领导提出要求。

“科技成果进入中试,离走向市场仅一步之遥,这组报道怎么做?”编辑部迅速成立报道小组,围绕主题进一步征集相关素材与线索。

时逢周末之夜,不少记者仍然奋战在各个采编前线。武汉新闻中心决定召开线上“诸葛亮会”,捧着手机,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开动脑筋,相互启发,碰撞火花。部门负责人连夜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出“架起‘中试桥’ 穿越‘死亡谷’”的报道主题。

此时征集到的线索,包括了一组各具特色的题材。比如,由刘经南院士加持,斗转科技园利用中试平台的验证服务打开了产品走出实验室的跑道;武汉理工大学团队与中交二航局携手,在企业建设中试平台,把光纤光缆预埋进桥上斜拉索,解决大型桥梁维修保养难题;华科大教授团队与武汉经开区联手,解决了缺少合适的中试基地、成果在实验室睡觉的难题,让湖北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能源汽车固态电池正式“点火”。诸如此类,还收集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结合集团领导要求,我们摒弃一事一篇、平行推出的常规报道模式,按照“中试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中试基地的建设模式、中试平台的运作及商业逻辑”的框架,梳理各类案例,集纳业内人士观点,策划了三篇递进式报道,着眼于体现思辨的力量。

思路受阻

五次采访挖掘案例突破困境

开篇的故事,决定系列报道的高度与典型性。记者先后五次深入采访,不仅两赴光谷,采访华科大相关发明团队,还邀请到了创始人当面叙谈,了解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化过程中多次挫败的惨痛经历,收集了大量故事和细节,掌握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等对该项目的关心和各方权威的评价,以及国内外产业的进展情况,采访笔记记了厚厚两本。

比如,为说明中试平台带来的变化,记者捕捉到最初实验室的样机宛若一个健身器材,上面挂满了裸露的线路板这样的细节;生产场地因陋就简,借用一间生产电源的破旧车间,很多零件都是手攒的;由于地基不平,最大的装配间隙甚至有1cm的误差。这些内容,生动说明了试验成果迈过“死亡谷”的重重困难。

在后续多家中试平台的采访中,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范典坦言,尽管成熟的光纤传感解决方案面市已有十多年,但研发与应用两端沟通不畅,导致不少应用难以及时落地。如,此次和中交二航局在智能缆索上的合作,源于2020年一次行业论坛上的偶然交流,假如同在武汉的双方早就建立联系,也许更早的港珠澳大桥等重大项目上,已有该技术的成功应用。

这也让记者感到,成功的中试并非“拍脑袋”式的偶然所得,而是源于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基于此,报道组也找准方向,着力挖掘中试平台运行中可借鉴的经验,以及未来可提升的方向。

在挖掘武汉市各中试平台拓展市场化运营场景案例的过程中,记者曾陷入采访困境:几乎所有中试平台都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这意味着,“市场化”三个字对中试平台来说不是新闻。

发现思路受阻后,记者暂停了对中试平台的采访,转而联系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局。与该局负责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记者逐渐意识到,尽管中试平台在光谷“遍地开花”,但管理效能是存在提升空间的。结合前期走访,记者将稿件主题定为关注“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双向奔赴”,并找到中关村硬创空间这家更具代表性的中试平台,进行剖析。更丰富和精准的案例,将稿件主题衬托得更加鲜明,也更具思辨意义。

从一到多,后三篇系列报道把采访得来的大量散落素材进行信息整合加工,并站在全局的高度,采用独特的视角,找出最值得传播的核心价值,做到形散到神聚。

系列报道对湖北省作为科教大省推广中试平台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模式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提炼。不少读者反映,《架起“中试桥” 穿越“死亡谷”》具有深度报道独特的张力与魅力。

--> 2024-07-17 ——湖北日报《架起“中试桥” 穿越“死亡谷”》系列报道策划侧记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81232.html 1 从平视到透视 彰显新闻张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