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6日

纳凉点不止于送清凉

□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阅读提要

面对炎热高温天气,各地要因地制宜,从群众诉求出发,将设置高温纳凉点纳入制度性关怀,成为公共服务的延伸,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昨日“入伏”,全国多地持续高温。高温烘烤着大地,也考验着城市公共服务能力。

电力系统“满格”运行,确保平稳迎峰度夏;开放商超、地铁站、爱心驿站、防空洞等场所,向市民敞开清凉之门;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等场所在不影响正常办公的情况下,适时向公众开放办事大厅;致敬高温下的坚守者,落实高温津贴、缩短工作时间、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发布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让“凉资源”带火“热经济”……“让群众清凉过夏”和“让群众温暖过冬”一样,是一道严肃的公共议题和民生议题。

哪儿凉快就去哪儿待着,眼下正是许多人的普遍诉求。夜幕降临时,在一些公园或广场,一块块被点亮的露天电影银幕,为人们带来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光影盛宴;一些居民社区除了可以看露天电影,还提供西瓜、酸梅汤等免费消暑品,很有气氛,也很热闹;有的城市数十处人防工程都成为不用开空调的纳凉点,还配备了象棋、“掼蛋”、饮水机;还有的文化馆、博物馆、书店等文化场所敞开大门,不少市民选择走进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充电,学习、纳凉两不误。当纳凉点不止于一份“凉意”,而是升级为集健康打卡、休闲运动、科普阅读为一体的民生服务综合体,其内涵和外延也变得愈加丰富。

避暑纳凉点也可以是文化补给站。纳凉场所除了提供必要的降温、休息设备之外,还可以增设文化展示区、运动活动区和休闲娱乐区等空间,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丰富纳凉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样是纳凉点,郑州“纳”的是“书香相伴好乘凉”,重庆“纳”的是酒窖火锅“山城洞天”,武汉“纳”出了“影像生活”……增进知识、享受文化,同样是夏日里群众渴求的解暑良方。在实践探索当中,一些地方的纳凉点,“纳”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气息,真正实现“同此凉热”。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把群众聚在一起并不容易。纳凉点也是聚会地,既然可以吸引众人往之,可以做的事情就有很多。大家围坐在一起,可以讲讲时事新闻,可以谈谈惠民政策,也可以聊聊民风家事。纳凉点也可以成为群众日常聚会、互动、交心、学习的好去处,不断提升纳凉点的吸引力,才能不断延展其生命力。

面对炎热高温天气,各地要因地制宜,从群众诉求出发,将设置高温纳凉点纳入制度性关怀,成为公共服务的延伸,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在阵阵凉意中,让宝贵的空间资源、集聚场所得到充分利用,释放更多元、更持久的价值。

--> 2024-07-16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80981.html 1 纳凉点不止于送清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