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6日

供应链变“共赢链”

潜江虾嫂 做起全国“大买卖”

七月十四日,陈德英一家四口在新房前合影。 (湖北日报通讯员 关洪磊 摄)

扫码看视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成妍 张明峰

盛夏清晨,蝉鸣声声,喧闹而又藏着一丝宁静。

7月14日早上5时许,潜江虾嫂陈德英和丈夫魏开庭、儿子魏晓涛一起,开车从浩口镇赶到档口——位于后湖管理区的“中国虾谷”。

安排分拣、装冰打包、接电话发单、开票送货……63岁的陈德英忙得满头大汗却干劲十足。

早在1999年,陈德英和丈夫从家门口收虾卖虾起步,到如今一家四口在“中国虾谷”买全国、卖全国,每年收购销售小龙虾约1000吨,营业额达4000万元。

“对小龙虾产业很有信心,我还要干到70岁。”陈德英露出笑容。

转行虾产业 日子越过越好

上世纪90年代,一次朋友间闲聊,陈德英得知,小龙虾不仅能上餐桌,还有大片市场空白。

这让多年从事黄鳝生意的陈德英夫妇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转变方向,收虾卖虾。

1999年,他们在浩口镇租下一栋房子,支起一个简易小摊,开着三轮车走村串户收虾。

“那时没人养虾,收的都是野生小龙虾,一天能收一两千斤。”丈夫魏开庭算账、联系客户,陈德英把收来的小龙虾简单分出大小。

每天,夫妻俩将虾运到运粮湖的市场上卖,一斤虾价格5角到1元。靠着辛苦的奔波,生意规模虽然不大,但还算红火。

2001年,潜江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小龙虾“虾稻连作”模式并推广,不再依靠野生捕捞,小龙虾人工养殖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

陈德英的小龙虾事业也迎来春天。

外地老板来了!北京的餐饮老板联系上陈德英,自此,她的小龙虾生意从小乡镇走进大都市。

工厂订单来了!以出口小龙虾为主的莱克集团找上门为其供货,仅这一家企业,陈德英一年可赚15万元左右。

2004年,陈德英夫妇花近4万元,在集镇上买了一套三层楼的旧房子,终于安了家。

潜江小龙虾产业快速发展,陈德英一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2009年,他们花费近百万元,在浩口镇建起新房、买了新车,陈德英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虾嫂”。

搭建供应链 实现全国买卖

位于潜江的小龙虾交易中心,被称为“中国虾谷”,是全国最大的小龙虾交易市场。

“中国虾谷”内现有660余家小龙虾档口,陈德英夫妇的“魏氏水产”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6月1日,这一天,陈德英记忆深刻:关闭在家门口开了17年的小龙虾门店,举家搬到刚刚落成的“中国虾谷”。

在这里,他们租了两个档口,第一次挂上招牌:魏氏水产。

作为首批“吃螃蟹”的人,新环境里机遇和挑战并存。“刚来时,只有不到10家商户入驻,有的没熬住就走了。”陈德英回忆。

正逢潜江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中国虾谷”出台“可享前两年租金全免、第三年起租金减半”等创业优惠政策,还为虾农、虾商提供“龙虾贷”“龙虾险”等金融服务。

“带来的最大好处是,销售渠道拓宽了,全国各地商户都来这里考察、采购。”虽然有人退出,但看到未来的陈德英从没打过退堂鼓。

“买好虾、卖好虾到虾谷。”在陈德英夫妇的带领和宣传下,不少商家涌来,虾谷发展日益火红。

如今,“中国虾谷”已搭建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拥有线上线下交易平台、物流配送、水产加工、冷链仓储等核心业务。

交易中心每天公布全国小龙虾指导价格,而且潜江小龙虾每斤成交均价高于周边市场。“不仅江汉平原,就连湖南、安徽、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广西等地的养殖户和商户,都争相将小龙虾送到潜江。”陈德英说,他们的新客户都是在“中国虾谷”发展起来的。

生意不断扩大,陈德英的两个儿子也放弃大城市工作,回家当起“虾二代”。

目前,“魏氏水产”的市场扩大至浙江、广东、四川、黑龙江等地,实现了小龙虾买全国、卖全国。

抢抓供应链发展机遇,今年2月,位于“中国虾谷”的潜江小龙虾供应链公司成立,带动500余家小龙虾经营主体上链。

站在新建的“中国虾谷”眺望塔上,看着车水马龙,陈德英感慨:“很自豪成为这里的一员,一家人共同创业,我们共同见证了供应链的带动作用,见证了小龙虾产业的发展。”

--> 2024-07-16 供应链变“共赢链”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80973.html 1 潜江虾嫂 做起全国“大买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