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5日

襄阳产学研基地瞄准汽车产业

让技术服务于企业 让学生活跃在车间

7月9日,襄阳群龙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线束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赶制线束订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璐 通讯员 陈建 李雄

7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入驻襄阳产学研基地(以下简称襄阳基地)的1048名学生顺利毕业,其中137人入职襄阳各大汽车企业。

产学研深度对接,破解企业发展难题。3年来,襄阳基地“牵手”襄阳高新区,瞄准汽车这个支柱产业,累计为企业精准对接各类人才2000余名,让“创新之花”开在产业链上。

破解技术难题——

科研团队进企业

7月6日,襄阳群龙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群龙公司)的车间内,伴随着“嗡嗡”的蜂鸣声,东风纳米01配套线束“新鲜出炉”。

正中央,几名身穿蓝色工装的年轻人正在操作自动化仪器设备——生产线的“智慧大脑”。

这群年轻人来自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襄阳产学研基地,是石振东教授的科研团队。

群龙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方春玉介绍,2023年,公司成为了包括东风纳米01乘用车等多家新能源汽车厂在内的供应商,生产线不能满足订单需求,智能化改造迫在眉睫。在襄阳高新区管委会的牵线下,石振东教授团队10余人组成项目攻关团队,上门服务,每个月来企业两次,少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成功研发出了新能源部件生产线控制系统。

据介绍,该系统获取生产所需工单、工艺路径等信息,配置建模数据,将生产指令下发到产线各工位对应的设备,记录生产全过程,追溯每个生产细节,实现高标准自动化生产。

像石振东教授这样的科研团队,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襄阳产学研基地派出了10个,活跃在生产车间,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孙建新博士被襄阳市立强机械有限公司聘为技术中心副主任,他主持的“复杂结构铸造产品砂型及壳模的3D打印技术开发”项目,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周奎教授团队与湖北美标康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四轮独立驱动转向线控数字化主动底盘控制策略开发及实现”,通过控制算法完成对车辆行驶域的协调统一控制……

该基地分党委书记、主任汤德强介绍,从2021年开始,基地立足学校机械、材料、车辆等特色学科专业群,组建科研团队,服务企业30余家,累计实现技术转化40项,形成产教共赢的良好局面。

破解用人难题——

学生先实训后上岗

7月初,该基地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贾翔在湖北美标康擎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上岗,成为一名新入职的“老员工”。

大四一年,贾翔在企业、基地交替学习、实训,理论与实践反复切换。“在企业实训4个月,有师傅手把手教,把他们当成员工传帮带。”其间,贾翔有了更多上手实践的机会,他在公司认真学技术,了解汽车底盘生产流程,毕业后通过考核直接上岗。

据了解,襄阳产学研基地累计入驻师生2449人,先后有456人在襄阳企业工作。今年上半年有200多名学生赴东风汽车股份、东风日产襄阳工厂、湖北美标康盛动力等公司开展实习实训。

地方产业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学校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需求如何有效衔接?

襄阳产学研基地多次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走访调研高新区多家企业,了解人才需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关键事项,随后对专业设置不断调整。

“第一年进入企业实训的主要是车辆、机械、材料相关专业同学。”汤德强介绍,目前已扩展到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物流管理等11个专业类型,实现了入驻专业与地方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产教融合是提高企业和学生适配性的重要途径。”高新区科技局负责人王傲云介绍,求职者入职后发现与最初的就业想法不相符,企业招到人后又觉得技能不匹配,这些问题都能通过实训期间的磨合有效解决。

“双向考察,留得住,用得上。”襄阳高新区持续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打通企业招才引智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 2024-07-15 襄阳产学研基地瞄准汽车产业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80942.html 1 让技术服务于企业 让学生活跃在车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