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7日

“链”上企业如何强大脑增肌肉

——汽车产业疾驰上链观察之三

武汉经开区,工人在岚图汽车数字化总装车间生产新车。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左晨

新一轮汽车产业“竞速跑”中,供应链建设,如何助湖北汽车“一路疾驰”奔向万亿级?

跳出湖北看湖北,将目光投向同为汽车大省的江苏——

2023年,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居全国第四;汽车制造业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2万亿元,居全国第二。

江苏汽车上“链”的故事,对湖北汽车产业有何启示?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赴江苏探访。

个头如何长大?

开发拳头产品 锻造竞争力

先看一组数据:2023年,江苏省常州市新能源整车产量近68万辆,占全省近65%、全国7.1%;全国每出口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产自常州。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部件,当地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基本实现自主可控。

“我们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动力电池链上的32个环节,常州覆盖了31个。”常州市工信局产业政策处处长孙志宏介绍,2023年常州动力电池产业规模达到1777亿元,动力电池销量占全国的近五分之一。

汽车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龙头车企发挥着核心作用。

2014年以来,常州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风口,先后引进北汽、众泰、理想、比亚迪等整车企业,同时培育和引进了江苏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一批动力电池企业。北有“梦想”(比亚迪)、南有“理想”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逐渐形成。

在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胡杰看来,湖北汽车转型发展偏慢,新能源汽车品牌知名度不够,无法很好地拉动零部件企业发展,这是湖北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掣肘。

抓龙头企业转型,壮大链上企业,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今年,东风公司推出东风纳米01、东风奕派007、东风风神L7等多款新能源车型,全速竞逐“新”赛道。东风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周治平透露,年内,东风公司还将新增13款乘用车和7款商用车新能源车型,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100万辆。

链上企业也纷纷跟进。东风零部件集团、东实科技、博世华域等头部零部件企业,深耕车身配件、转向系配件等细分领域,围绕中高端节能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开发拳头型产品。

湖北东昱欣晟新能源有限公司深耕动力电池研发和生产,生产的短刀电芯产品大受市场欢迎。该公司总经理田东成认为,湖北要解决零部件企业从“引进来”到“强起来”的问题,必须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新型零部件企业乘势而上。深耕智能驾驶计算的亿咖通科技、专注车规级芯片的芯擎科技、车路协同头部企业华砺智行……抓住电动化、智能化的机遇,一批“独角兽”企业在武汉经开区崛起。

据悉,预计2024年湖北省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左右,汽车制造与服务业营收突破万亿台阶。

配套如何提升?

融圈上平台 构筑产业新生态

供应链“近地化”,是江苏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理想汽车牵引合作伙伴近地建厂或者进驻产业园,确保供应连续性和供应柔性,近三年,已将江苏省内企业零部件采购金额比例提升至采购总额的50%以上。

通过自建或合资控股等方式,理想汽车还在江苏布局落地理想创新实验室及增程器、电驱动、碳化硅等自研关键总成项目,建成“技术体系、功能体系、应用体系”完备的产业生态。

这是江苏深化“整零协同”、加速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6月,江苏汽车零部件产业链规上企业近3000家,汽车零部件产值与整车制造产值比约为3.3比1,而发达国家为1.7比1。

江苏省工信厅装备工业二处处长熊斌谦表示,“近地化”可以降低企业对远程供应链的依赖,提高供应链的韧性和响应速度;而“自主化”则可以通过掌握关键技术和资源,实现供应链的自主可控,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回看湖北,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不高,汽车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主要从长三角地区采购。长江汽车、车百链等供应链“天网”“地网”还处于主营业务开拓期,对汽车产业链服务渗透有待加强。一些省内整车企业及零部件企业缺乏供应链思维,“融圈上平台”的积极性还需有效调动起来。

围绕链上协同,湖北绵绵发力。

1月26日上线的湖北省汽车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将服务汽车后市场,与车百链汽车供应链平台形成前后端协同,构建湖北省汽车全生命周期产业链的数字化闭环服务。

眼下,长江车百链“地网”团队正马不停蹄地在全省开展路演,预计7月上旬完成17个市州覆盖工作。“除了已经对接的市州,我们还将聚焦汽车供应链比较活跃的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共同构建汽车产业发展新生态。”长江车百链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力称。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认为,汽车跨界发展进入深度融合期,融合发展成为汽车产业智能化变革的重要路径,将推动供应链发生重大变革,拓宽产业链边界,多产业互相渗透。

大脑如何变强?

注重协同创新 掌握关键技术

4月26日,在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汇川联合动力”)新能源汽车电磁干扰实验室内,四壁及屋顶被蓝白色吸波材料覆盖,一台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放置在中间,周围接入各类发射器及接收天线。

“在这里,新能源汽车电驱产品要经过千锤百炼的测试、验证,才能正式生产。”工程师周鹏飞说,汇川联合动力是汇川技术的子公司,在苏州总部有60多个类型的实验室。

如今,由该企业生产的电驱产品遍布整车企业。去年,汇川联合动力乘用车电控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二,第三方独立供应商居全国第一。

从产业生态上看,新能源汽车和尖端技术“深度绑定”。

汇川联合动力总经理助理曹海峰认为,湖北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人才优势明显,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以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汽车产业升级。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时代,芯片、软件系统等应用大幅增加,对供应链的协同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胡杰认为,湖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缺底气和实力,但新赛道上竞争者众多,唯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方能打造造车新力量。

湖北明确,强化“车谷”“光谷”联动发展,发挥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优势、汽车产业的规模优势,重点抓好核心车用芯片本地配套。支持芯擎科技、黑芝麻等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持续巩固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芯片产业优势。支持二进制半导体、杰开科技等企业加大车规级MCU芯片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力争尽早量产上车。

岚图汽车CEO卢放表示,岚图汽车与武汉光谷5G通信、人工智能、高精地图、车规级芯片、北斗导航等领域的优势企业,加强技术协同,构建创新生态圈。按照规划,到2026年,岚图供应链近地化率将提升至60%左右。

推动动力电池全价值链发展、提升新型底盘架构自主化能力、加快推进智能驾驶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省内众多汽车产业链企业纷纷入场,驰骋在研发创新的赛道上。

--> 2024-07-07 ——汽车产业疾驰上链观察之三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80059.html 1 “链”上企业如何强大脑增肌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