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6日

从白居易看唐代文人风貌

——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

《烧尾》封面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通讯员 余嫚雪

白居易的先祖有可能是楚人?唐代科考不糊名,考生白居易考前如何结识考官?从京城租房族到花园大宅逍遥,白居易是平步青云吗?作为著名诗人,白居易有何致富之道?

6月29日,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受邀来到湖北省图书馆做客“长江讲坛”,分享《白居易的日常生活》,并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于赓哲是隋唐史专家,著有《烧尾:于赓哲说唐才子才女》《凌烟阁:大唐风云人物启示录》《唐朝人的日常生活》等热门图书,他还活跃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热衷历史知识的科普分享。

还未登科便留下典故

于赓哲介绍,唐代科举有个显著特点——试卷不糊名,试卷上考生姓名一目了然。如果考官认识考生,或者考生名气大,判卷时自然有倾向,因此名声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考生们会在考前遍访京城权贵,送上自己的文集,希望以文采打动这些人,为自己营造名誉。这就叫“行卷”。临考前,怕人家忘了自己,还要再送一次,称为“温卷”。这些活动是公开的。有些著名诗句其实就是考生干谒主考官时的作品,例如唐人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乍看起来是歌咏新娘子,实际上是干谒诗,以新娘子见公婆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来表达自己面临考试时的内心感受。

白居易在行卷时便留下了典故。他曾经拜谒名人顾况,唐人在《幽闲鼓吹》里记载了这次见面。当时顾况比白居易名气大。听说来客叫白居易,顾况就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说长安这个地方物价很高,居住起来可是不易。顾况看了白居易的诗文,正是我们熟知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为惊异,立刻断定眼前人是个才子,以后能够出人头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白居易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并非世家大族。于赓哲介绍了目前较为主流的对于白氏先祖来历考证的观点。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白乐天之先祖及后嗣》中考证,白居易出自西域白姓或者帛姓。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中亦持同样看法。顾学颉先生在《白居易世系、家族考》中认为白居易出自龟兹王族。近年发现的《楚王白胜迁神碑》《白敏中墓志》《白邦彦墓志》均声称白氏出于楚国芈姓,楚王杀白公,后代奔秦,白起出自此门。

于赓哲表示,开始于隋代的科举制的确提供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论可能,也大大促进了隋唐民间教育的发展,但不是所有人都有科举的机会。在电影《长安三万里》里,描述了李白入赘前任宰相家、请托玉真公主以图进入官场的情节。因为李白的父亲是一名商人,《唐六典》卷三记载:“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所以李白根本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他只有走这些路线才有可能当官。

《烧尾:于赓哲说唐才子才女》一书中介绍,唐代科举每次取士30人左右,录取比例大概在2%,整个唐代进士也不过七八千人,所以能够高中者堪称人中龙凤。

唐代“打工人”与你心有戚戚焉

“学而优则仕”,在仕途上干一番事业是许多唐代诗人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曾写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17个中进士的人中,他是最年轻的。白居易科举算顺利,仕途如何呢?

于赓哲说,白居易一生至少四度官场沉浮。贞元十九年(803年),他参加吏部“拔萃科”考试,授秘书省校书郎。尽管这个职位前途远大,但并没有改变他清贫的生活。

白居易在“居亦弗易”的长安城买不起房,最初他只能与元稹、周谅等人合租在比较僻静的永崇坊华阳观。“租房族”白居易还多次搬家,这样的境遇持续了多年。在诗文中,他曾以落魄者的口吻,流露出在长安买房安身的心愿。只要能够买房,他可以不问地段,也不问环境:“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

“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作为晚归早出的打工人,白居易也租不起离宫城近的房子。唐代除了个别高官坐车,大多数官员上下班骑马。俸禄微薄的官员住得远,上下班路上花费的时间会比较多,就必须要早起,以保证不迟到。白居易在《初授赞善大夫早朝,寄李二十助教》里写道:“远坊早起常侵鼓,瘦马行迟苦费鞭。”住的地方离官署很远,只能早起,常常还能听见夜晚的更鼓,而马又太瘦,任你鞭打也行路迟缓。《早朝贺雪寄陈山人》也写道:“上堤马蹄滑,中路蜡烛死。十里向北行,寒风吹破耳。待漏午门外,候对三殿里。须鬓冻生冰,衣裳冷如水。忽思仙游谷,暗谢陈居士。暖覆褐裘眠,日高应未起。”时值寒冬,白居易在漫天飞雪中骑着马上班,时刻需小心马蹄打滑,中途因为风雪太大灯笼熄灭。扑面而来的凛冽寒风吹破耳朵,雪打湿了衣衫,落在须发上冻成冰。此刻的白居易无比羡慕陈居士,可以在暖和的被窝里,睡到日上三竿也不用起。

白居易多次经历人生低谷。如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在他的《沐浴》诗中写道:“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老色头鬓白,病形支体虚……自问今年几,春秋四十初”,此时的白居易靠元稹接济。为了走出人生的低谷、排解烦忧,他在老家种植了黍三十亩,韭菜二十亩,还学会了酿酒。

但只要有机会,白居易就展现出他实干家的才能。外放任杭州刺史时,白居易修筑了白堤抗旱,让杭州城百姓喝上了甘甜的井水。杭州人至今感念他,把与他无关的白沙堤命名为白堤。我们耳熟能详的《忆江南》,就是他为这段日子所写。

晚年生活优渥并长寿

白居易一生经历了8个皇帝,高寿又高产,终于同时代难得的75岁。于赓哲分析认为,白居易的长寿得益于豁达的心态、宗教的慰藉、晚年的富裕,以及对丹药的拒绝。

白居易有诗《思旧》:“闲日一思旧,旧游如目前。再思今何在,零落归下泉。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夸药力,经冬不衣绵。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这里所列举的就是韩愈、元稹、杜牧、崔玄亮服丹药而死的事情。

于赓哲说,唐代上层社会服食金丹之风非常盛行,但白居易对此一直说不,“唯予不服食,老命反迟延……且进杯中物,其馀皆付天。”

晚年的白居易最爱洛阳,现在洛阳还有白居易故居与白居易墓。白居易故居位于唐代洛阳城东南履道坊西门内西北隅,今洛阳狮子桥村东北约150米处,为白居易53岁时购买的散骑常侍杨凭的宅子。于赓哲展示了最新的考古成果,白居易的大宅子里有人工湖,二进宅院被花园半包围着,隔着伊水渠,与履信坊内其好友元稹的宅邸为邻。“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识分知足,外无求焉。”《池上篇》就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写照。

白居易富裕生活来源有哪些?

于赓哲表示,一是俸禄随官阶而涨。翻阅白居易的诗作,会发现他经常“晒工资”,任校书郎时“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任左拾遗时“月惭谏纸二百张,岁愧俸钱三十万”;官至太子少傅时,口气就特别凡尔赛了,“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

二是名气大了,润笔费收入可观。白居易在《修香山寺记》里写了一件事,好友元稹去世,家属请白居易写墓志,送来名贵财物当润笔费,“价当六七十万”,白居易“予念平生分,文不当辞,贽不当纳”。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求得白居易墨宝的价码。

时下追星,粉丝花钱打榜、送礼物,白居易的粉丝为他盛夏送冰。《云仙杂记》里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白少傅诗名动于闾阎,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偿价,日日如是。”

于赓哲介绍,白居易的名气不仅在国内响亮,也影响到当时的日本和新罗。日本《文德天皇实录》记载:“捡校大唐人货物,适得元白诗笔奏上。帝甚耽悦。授从五位上。”日本醍醐天皇说:“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日本文学经典《源氏物语》引用白居易诗篇近50篇。《新唐书·白居易传》记载:“鸡林行贾售其国相,率篇易一金,甚伪者,相辄能辩之。”意为新罗国国相重金求白居易诗作,但要是拿伪作糊弄,他也认得出来。

白居易知道自己“火到国外”吗?答案是肯定的。会昌五年(845年),白居易为自己的文集作序云:“集有五本: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胜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本付侄龟郎,一本付外孙谈阁童。各藏于家,传于后。其日本、新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写者,不在此记。”

带着大众回到盛唐

于赓哲去年出版《烧尾:于赓哲说唐才子才女》《凌烟阁:大唐风云人物启示录》两本书,受到读者欢迎。“烧尾”有“鱼化龙,登龙门”之意,科举制自诞生以来,牵动整个唐朝社会,《烧尾:于赓哲说唐才子才女》一书除了介绍科举制度、科举文化之外,还讲述了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温庭筠、李贺、孟浩然等人与科举和仕进相关的经历,以及上官婉儿、薛涛等文化女性的遭遇,生动呈现了唐代士人的社会生活与风貌,文人名士的奋斗与成败折射的是唐朝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凌烟阁:大唐风云人物启示录》以唐初太宗颁布《图功臣像于凌烟阁诏》的初衷为引子,将二十四位唐代颇具代表性的图阁人物的生平事迹娓娓道来,为读者串起了一部近三百年的王朝盛衰史。

两本新书的关注点都在唐代社会中高层,于赓哲表示,做科普要善于借助自带流量的名人。“科普和研究有区别,作为历史科普读物,写作时有一个重要前提,是能够让读者接受。这两本书中的历史人物名气都很大,相对来说关注的人会更多。我非常赞同史学界研究的目光放在普通平民身上,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底层民众人数众多,但留下来的史料非常稀少而且零散。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关于普通人历史研究的成果,是因为考古出土新发现了一些史料,否则这项工作几乎不可能进行。”

--> 2024-07-06 ——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9993.html 1 从白居易看唐代文人风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