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3日

锻“金刚钻”装“千里眼”啃“硬骨头”

——江汉油田鄂西页岩气开发攻关侧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夏梅 彭引

位于利川市的江汉油田红星地区页岩气资源丰富,具有年产能100亿立方米的开发潜力,有望建成湖北首个规模页岩气田。

为推动红星区块增储上产、效益开发,江汉油田选择红星区块红页16-5HF井作为示范井,全力打造技术与管理“样板”。

近日,红页16-5HF井好消息不断传来——

技术方面,我国首个有针对性地攻克高硅质储层这一“硬骨头”;管理方面,江汉油田推进一体化合作开发,推动页岩气勘探开发提速增效。

掘进地下3800米,劈开“硬骨头”

远处是山,近处是山。一抬头,眼神都会被山挡回来。

6月24日,在利川市建南镇关门坪,身穿红色工服的油田建设者穿梭在泥土和碎石之间,正在对红页16-5HF井进行压裂施工。

“如果把页岩气比作肉,高硅质储层就是卡在层层肉中间的‘硬骨头’。”江汉油田油气产能建设管理中心钻井管理室副主任王圣波说。

高硅质储层可谓是钻井的“天敌”。“岩石硬,钻头损坏严重,钻井速度慢。”王圣波说,高硅质储层钻井是世界性难题,没有成功经验借鉴,只能摸索前行。

明明有更好打的层位,为什么要去啃“硬骨头”?

“多产气,多出效益。”王圣波坦言,高硅质层的存在,地层压裂改造难度大,页岩气流动通道不畅,后期产量就上不去,“我们就是要把‘骨头’劈开,让上下的‘肉’都能吃到。”

“劈开‘硬骨头’,钻头是关键。”石化机械江钻公司红星区域技术经理曾琦说,通过一次次分析会,三年6次产品迭代,不断优化升级钻头,结合高硅质储层常规钻头容易崩齿失效的实际,优选异型齿钻头,提高钻头抗冲击力,延长钻头使用寿命。

有了金刚钻,还不一定能揽“瓷器活”。高硅质储层厚度仅有20厘米—30厘米,且位于地下3800米,地层随着山体变化起伏大,让钻头在狭窄的薄层中高速穿行2000多米,很容易“脱轨”。

为此,技术人员给钻头装上“眼睛”,帮助钻头在千米深的地下找准层位。

“钻头加装近钻头仪器,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穿行层位,实时监测钻头位置,实现了精准控层、高效钻井。”王圣波说。

最终,该井相比其他区块最优指标,钻井周期缩短23%、平均机械钻速提升4%,创了红星区块钻井周期最短、平均机械钻速最高等8项纪录。

从“打不成”到“打得快、打得准”,啃下高硅质储层钻井这块“硬骨头”,意味着江汉油田在山地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技术突破,将大幅提升红星地区页岩气可控资源量,加速建成湖北首个规模页岩气田。

一体化合作开发,做大效益蛋糕

红页16-5HF井开发取得技术突破,得益于江汉油田推行的一体化合作开发新机制。

“江汉油田建立了配套的效益分成机制,会随着气井产量提升、每口井利润增加,给予施工方相应的补贴。”负责红页16-5HF井钻井施工负责人黄秋胜说,这一举措大大调动了各方工作积极性。

“一体化合作开发,让我们愿意去尝试和努力攻克技术难关。”黄秋胜坦言,以前钻井队、压裂队只管钻井,井建得好不好,能不能产气,跟他们没关系。但现在不一样,井建得好、能多产气,他们就能获得更多分红收益。

在红页16-5HF井施工过程中,各单位打破壁垒、相互信任,主动参与合作,研究新工具、应用新工艺、采用新技术,共同做大蛋糕,形成“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开发新模式。

除了激发施工单位积极性,红页16-5HF井的顺利运行,也离不开一体化专家组和运行组的保障作用。江汉油田吸纳各单位各专业优秀人才,成立一体化专家组和运行组,以信息共享、专业融合,加快整体运行,大幅提高效率。

在一体化合作新模式下,各单位奔着降本提效、多产气同一目标联合攻关,持续推动效益开发。

--> 2024-07-03 ——江汉油田鄂西页岩气开发攻关侧记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9593.html 1 锻“金刚钻”装“千里眼”啃“硬骨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