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8日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重塑杨河新风貌——

“巴掌田”聚成万亩方 “龙须沟”变身生态河

杨河镇马堰村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区阡陌纵横、良田成片。 (湖北日报通讯员 郑毅 摄)

阅读提要

2020年以来,孝感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实现7个县市区全覆盖。其中,2个项目纳入部级试点,5个项目纳入省级试点。

近日,我省评选出10个全省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优秀范例,孝感孝南朱湖、应城杨河、安陆木梓3个项目上榜。其中,孝南朱湖项目还入选自然资源部发布的第一批15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

盛夏时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孝感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区,喜见“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逐步形成。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双双 通讯员 乔卫华 雷振林 腾向阳

6月12日中午,日头火辣,42岁的王国防在稻田里补苗。

王国防曾是应城市杨河镇下王村养猪大户,高峰时生猪存栏超过1500头。2021年,他关停养猪场,流转土地,进行稻麦轮作。

“猪倌”何以转行?

2021年,应城投资4亿多元,在杨河镇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整治面积达3.27万亩,着力破解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生态质量退化等问题,入选自然资源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今年4月,该项目竣工,项目区内8个行政村田成方、渠成网、村庄美、生态优,面貌焕然一新。

王国防的生活也随之大变样。“过去养猪有污染,邻里对我有意见,现在带着大家一起种田增收,邻里关系好多了,日子更有奔头。”

“巴掌田”聚成“万亩方”

6月12日,杨河镇下王村,成片的田地一望无际,秧苗长势喜人。

过去,下王村难见这般田园风光。该村邻近漳河,全村2200亩耕地被分割为两千多块,田地七零八碎,排灌能力不强,易旱又易涝。

“耕地散,种地难,收入低,村民大多选择外出打工。”下王村党支部书记王念说,田地抛荒高达六成,村集体经济薄弱。

2021年9月,杨河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惠及下王村。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整田。

经过4个多月的施工,两千多块“巴掌田”被整成四十多块大田,泵站、沟渠修缮一新,机耕路修到田间地头。

“以前田地没人种,如今成了香饽饽。”王念说,农田改造后,十几名村民主动要种田,两千多亩耕地迅速被“抢购”一空。

王国防是其中之一。他流转土地,买来拖拉机、旋耕机和插秧机,既种自家田,又给其他农户和合作社提供农机服务。

“田块又大又平,灌排两畅,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省力又省钱。”王国防算了一笔账,每亩地收入约800元,加上农机服务费,一年收入约30万元,不比养猪差。

种田人增收,村集体也沾光。

通过增减挂钩、占补平衡、旱改水等方式,下王村新增耕地200多亩。流转后,村集体每年增收7万余元。

变化何止下王村。项目区共建成“万亩方”1.51万亩、“千亩方”4600亩,新增耕地1832亩。

好资源引来好项目。杨河镇对项目区内的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中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一举中标。

中磐粮油入驻后,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当地大户种植优质糯稻5000余亩,形成集糯稻种植、收购、储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糯稻产业链。

“规模化经营和订单农业模式让种田效益大幅提升。”杨河镇负责人介绍,整治区每亩糯稻增收50元,农户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8个村增加集体收入82万元。

“龙须沟”变身生态河

“来水了,来水了!”6月12日,下王村开泵抽水,为干渴的农田“解渴”。

农田“喝”的水来自漳河。漳河是杨河镇境内最大的河流,全长19.5公里,是镇上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而在过去,因污染严重,漳河是人人避而远之的“龙须沟”。最大的污染源是下王村的两个养猪场和一个养羊场,设施设备老旧,污水直排漳河。

“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苍蝇乱飞,沿河群众不得不大热天关着门窗。”王念摇着头说,“老百姓意见很大,经常上访。”

杨河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强烈呼吁:拆除这3家畜牧养殖场。

然而,3户养殖户从事养殖10余年,以此为生,不愿轻易放弃。

项目组、镇政府、村委会三方一起上门动员,承诺拆除养殖场后,除了按规定给予补偿,还可以帮助重新选址建厂。不愿干老本行的,可支持另择他业。

“养猪风险大、污染大,不如改行种田。”在政府支持下,养猪大户王国防带头拆迁,用补偿款流转田地、购买农机,变身种粮大户。

另两户也行动起来,签下征迁协议,关停养殖场。2021年底,3个养殖场全部拆除。

乘势而上,项目区持续加大水系整治力度,冲刺“治出一泓清水、筑起一道固堤、养护一带绿岸、打造连片风景”的目标。

连通水系,疏通港渠塘堰,硬化5.2公里漳河河堤,建设3.5米宽防洪通道,项目区防洪排涝能力不断提升;

推进雨污分流、生活垃圾治理、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等防污控污措施,项目区内河湖库堰、池塘沟渠水体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

更新水生态涵养林,在河湖水库边种植水杉、樟树等4000余棵,增加生态用地面积89.42亩,水生态环境持续修复。

突出生态,系统治理,协同推进,漳河由“龙须沟”变成了生态河。

“空心村”迎回“候鸟群”

“村里环境变了样,住着比城里还舒服!”6月12日下午,杨河镇还建小区,两层小楼整齐排列,门前绿植和小菜郁郁葱葱。居民黄长付走进小菜园里,摘了把豆角。

黄长付是杨河镇马堰村人,之前一直住在应城市区。“以前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堰塘淤塞发臭,住着糟心,十年前我们全家搬到了市区,老宅子一直空着。”

“有条件的村民都搬走了。”马堰村党支部书记程么生介绍,全村283户1500余人,常住人口不到一半。

放眼整个项目区,老龄化、空心化更严重:8个村2294户10110人,常住人口不到2200人,留守的多为60岁以上的老人。

不能让农村就此凋敝。杨河镇将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相结合,推动美丽乡村、和美乡村、文明卫生乡村“三村”创建。

村庄怎么建,群众说了算。“臭水沟要清理”“建幸福食堂”“建活动广场”……一次次屋场会上,村民畅聊心中的美好家园。

尊重村民“不上楼”“不离乡”的意愿,拆除、搬迁项目区44个空心村湾,集聚提升6个居民新村,新建镇区还建小区1处、居民之家1处、分散式还建点7处,引导村庄向中心集并,人口向镇区转移。

黄长付的老宅也在征迁范围内,还建了一套113平方米的小洋房。“水电气三通,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还有活动广场,再也不走了。”黄长付对现在的生活环境很满意。

建新不忘改旧。项目区内积极推进房屋立面刷新、道路升级改造、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行动,让保留村湾焕然一新。

幸福食堂、便民服务中心、羽毛球场、篮球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渐完善,村民尽享家门口的便利。

家园建好,“候鸟”归巢。应城市土地整理中心主任陈文斌介绍,两年来,整治区内8个村,有80余户村民返乡。

--> 2024-06-28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重塑杨河新风貌——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9030.html 1 “巴掌田”聚成万亩方 “龙须沟”变身生态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