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8日

武汉市武昌医院:跑出抢救生命“加速度”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瑾毅 通讯员 崔毅 周绮书 杨玉玲

时间就是生命,在医院急诊科,几乎每天都上演着争分夺秒、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

随着武汉市武昌医院获批国家级三甲医院,该院“东移”至东区外科综合楼,急诊流程不断优化,等待时间缩短,实现了急危重症病患快速检查、快速诊断、快速处置、快速转运。

五大中心畅通“生命绿色通道”

日前,一位颈部意外被严重割伤,全身13处深浅不一伤痕的患者被紧急送至该院急诊科。急诊科团队立即开通绿色抢救通道,一边持续包扎止血,一边联系脊柱外科会诊。麻醉科、ICU、输血科共同制定手术方案,多学科联合开展颈部臂丛神经根断裂缝合、颈部血管吻合手术。“鏖战”近8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最终康复出院。

这场成功的生命接力,得益于该院打造的以多学科合作为基础的五大中心急救体系。

据悉,该院正加快建设胸痛、卒中、创伤、心衰、危重孕产妇救治的“五大中心”,将救治关口前移,急诊医护可对五类急危重症快速评估、准确鉴别、合理分流、高效救治。

更为合理的急救布局也为救治提速。“一进门就是抢救室,急诊检验室、超声室、留观室、输液室等配套科室在同一层楼,大大缩短危急重症患者急救反应时间,提升危急重症救治效率。”该院急诊科主任高洪锋介绍。

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急救体系创造一个个生命奇迹:一名卒中患者,从入院到开始溶栓,仅耗时16分钟,远优于国际标准;对卒中患者从动脉穿刺到血管取栓再通最快20分钟内完成;胸痛患者从入院到开通血管,最快19分钟内完成,优于国际标准的90分钟,高效救治使患者免于伤残和后遗症。

“智慧急救”筑牢“10分钟急救圈”

近日,一位市民因心梗被紧急送往该院。从救护车接到患者那一刻起,他的生命监测信息就源源不断地传送到急诊科。救护车赶往医院的途中,医生通过急危重症应急预案启动救治绿色通道。患者到达医院后,快速建立起静脉通道,紧急心肺复苏,急诊科、ICU等多科室救治,成功挽救了这个年轻的生命。

像这样院前紧急救治、院内生命支持及精准治疗的案例不在少数。为筑牢“10分钟急救圈”,该院分别设立杨园、东沙、湖北大学三个急救站,为抢救生命提速。

“智慧急救”之路,跑出抢救生命“加速度”。在5G应急救治网络连接下,救护车途中即可传回高清视频影像和生理数据,以便院内的急诊专家提前介入治疗,实现了急救现场、转运过程与专业医疗机构及专家的全程实时互动,院前与院内无缝衔接,为抢救争取宝贵时间。

急救站还打破院前、院内急救两套班子的常规模式。“急诊科所有医护都得去120一线值班,120的急救人员也要定期在急诊科轮班,以接受专科化培训,了解最新技术进展。”高洪锋介绍。

“急先锋”科普“人人会急救”

“如果工友受伤你们可以做什么?”“心肺复苏该怎么做?”在中建三局罗家港工地,急诊科的医护结合真实案例,为工人们讲解急救知识。

“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在面临类似情况下知道怎么做,不仅使患者得到及时救助,也为医务人员救治提供基础。”高洪锋说。

2022年,武汉市武昌医院成立“急先锋”志愿服务团队,由急诊科负责人、护士长以及业务骨干组成,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开展急救科普讲座,至今30场活动服务群众近1000人次,“急先锋”已逐步发展为集120、急救医学科共同参与的创新服务党建品牌。

在“急先锋”的引领下,医院构建了多维、立体、无缝、跨专业的急救医疗体系,培养了多名优秀的急救专业人才,在省、市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

“最开心的还是急救知识的普及,”高洪锋说,医院曾成功救治钢筋贯穿、电锯割断拇指肌腱的患者,与前期患者工友现场冷静处理密不可分。

--> 2024-06-28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9020.html 1 武汉市武昌医院:跑出抢救生命“加速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