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7日

昭君镇“起跳22米”迎“新生”

新昭君镇。 (湖北日报通讯员 李明 摄)

兴山老县城高阳镇。 (资料图片)

湖北日报通讯员 乔长姣

6月20日,兴山县昭君镇,清泠泠的香溪河穿城而过。随着汛期腾库,没入水下的老高阳桥,又浮出了水面。

30年前,这里曾是兴山繁华的老城关。仿汉街、三尖角、老高阳桥……一条街,一栋楼,一架桥,都是几代兴山人的记忆。

30年后,这里搬出了一座全国最美移民新县城——古夫。

1993年,兴山老县城高阳镇175米水位线以下划入三峡工程库区淹没区。2002年,37个机关、2670人,搬迁至古夫镇,成为新县城。

作为民族和平使者王昭君的出生地,高阳镇筑堤22米回填造地,657户淹没区居民户、2378人就地后靠到回填地。

2009年,“原地起跳22米”的新城落成,高阳镇更名为昭君镇。历经3次规划调整,如今的昭君镇已经变为集旅游、商贸于一体的最美明星镇。

筒子楼走了,小洋楼来了

“老百姓都受益了,我们现在5个人住6层楼,一层开商店,效益好时一年收入超过20万元。”67岁的舒开媛,以前的老房子在老集镇后街,一楼是小卖铺,5口人住在二楼阁楼里。

根据当时移民政策,回填迁建的居民由政府干部一对一包户担保贷款。2008年下半年,舒开媛一家人搬进了新楼房,没几年就还清了贷款。

居住条件变好是村民们最强烈的感受。之前由于土地有限,居民每户大多只有二三十平方米,大的也不超过50平方米。吊脚楼、板壁屋、筒子楼、土房子——因为缺乏统一规划,房子盖得五花八门。而今,统一规划设计的移民新村,沿河而立,白墙飞檐的小洋楼,错落于山坡之上。

行走昭君镇,琵琶路、思乡路、望月路、水晶街、珍珠街、皓月路、浣纱路等一条条与昭君相关的街道,一步一景,四通八达。

“门口是篮球场,右边是浣纱广场,屋后就是社区和卫生室,出门走两步就是香溪绿道,环境真是好!”74岁的周大青大爷,每晚都会拉上老伴出去走走。

曾经一家9口挤在80平方米蜗居的周大青,早已和老伴搬进四层小楼里。“一到三楼都租出去了,每个月只用坐在家里收租金。”老人笑呵呵地摇着蒲扇。

香溪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唐媛媛介绍,彩虹桥的另一头,连着香溪河右岸的陈家湾村。这些年,村里沿街建起了美食街,引进了维也纳等连锁酒店,过去环境脏乱差的城郊接合部,变身为全国小有名气的网红村。

盘活商业街,全域兴旅游

香溪河是长江一级支流。三峡库区蓄水后,原有道路被淹没,香溪河右岸居民生产生活和出行极为不便。

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变和环境不断提升,有兴山“小义乌”之称的昭君镇,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如今,约2公里长的商业街上,云集商户1300多家,吸引了大批来自神农架、保康、秭归等邻县乡镇的商贸物流。镇上的陈家湾村,也借助兴山全域旅游、高铁开通及神农架旅游过境的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2015年,村里率先注册成立宜昌首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昭君别院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时年51岁的陈学新任社长。

兴山请来韩国的乡建规划设计大师崔德基,以保护传统村落为重点建成“昭君别院”。村里上百年的古宅修旧如旧,闲置老屋、农房被打造成特色民宿,泥巴路变青石板、猪舍打造成奶茶吧……此外,茶书吧、民俗展览馆、根雕馆等近30家富民增收的新业态,也不断涌现。

2016年,“昭君别院”建成后第一年就实现旅游收入300多万元,成为兴山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

“除了村容村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村民的精气神!”陈学新笑着说,现在只要有文旅项目,老百姓一万个支持,占猪圈占地都是先建设后谈补偿,甚至无偿支持。

如今,老高阳人记忆中的麻木、板车货架、十元小火锅等,都已成为记忆。而见证30年变迁的老高阳桥,却依然守护着美丽的昭君故里,在潮起潮落中,感受着移民的变迁与幸福。

--> 2024-06-27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8761.html 1 昭君镇“起跳22米”迎“新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