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7日

保持战略定力耐心资本守护

40多年如一日为国攻关 光谷“达梦”

中国光谷,向新逐梦。 (张璨龙 摄)

九峰山实验室首批晶圆。

烽火通信数字工厂,机器人穿梭。 (魏铼 摄)

长飞光纤生产现场。

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大科学装置即将主体完工。 (魏铼 摄)

光谷空轨与有轨电车交会。

今年80岁的冯裕才,每天仍坚持走路一万步。

6月12日,他创办的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达梦”),在上交所科创板鸣锣上市,成为“国产数据库第一股”。

“走路时一旦想到技术问题,我会直接打电话和员工讨论。”上市次日,在位于武汉·中国光谷的公司总部,冯裕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每天坚持上下班,经常开会讨论技术方案,乐此不疲。

满头黑发的他,说话还和40多年前一样——浓浓的上海口音,语气温和而坚定。

1976年,冯裕才加入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计算机系,在这里开启了他的国产数据库跋涉之路。

同一年,华中工学院旁的武汉邮科院(中国信科集团前身),赵梓森院士拉出了我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的石英光纤,也让这片土地踏上了追光创新之旅。

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

40多年如一日,冯裕才在中国光谷创办达梦,梦想“做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库”。他带领公司自主创新,摒弃国际通行的开源路线,一行一行写出了长达1600万行的核心源代码。

40多年矢志不渝、默默研发,虽几经“生死时刻”,达梦数据库一步步应用到我国政府部门以及金融、电力、能源等关键行业,稳居国产数据库第一位,终于梦想达成、“繁花”盛开,迎来上市高光时刻,市值一度超过200亿元。

同样40多年如一日的中国光谷,立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为国攻关,实现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战略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创造出众多全球第一、全国第一,助力挺起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脊梁,也沉淀出中国光谷“鼓励冒险、宽容失败,激励创新、崇尚成功”的创新文化。

40多年耐心资本“浇灌”,几代创业者薪火接力,中国光谷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发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产业基地和激光产业基地之一,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

一家企业和一座创新之城,发展路径居然惊人地相似。

我们看,达梦的背后,是中国光谷千千万万创业者的身影。

我们听,中国光谷的心中,承载着千千万万冯裕才们的梦想。

达梦,“达梦”!

光谷,“达梦”!

冯裕才的周围 千千万万追光人在“长征”

6月12日,达梦上市。

寥寥数字,冯裕才却走了48年——

32岁,导弹专业出身的他,加入华中工学院计算机系;

34岁,了解到国外专家在武钢当场销毁资料,立志要自主研发;

44岁,开发出首套国产数据库管理系统;

56岁,创立达梦;

59岁,公司遭遇滑铁卢;

60岁,公司重回正轨;

80岁,带领公司成功上市。

以身许国,矢志追梦。中国光谷的大地上,有着许许多多和冯裕才一样的故事。

1998年,33岁的马新强上任华工激光(次年改制重组成华工科技)总经理,2000年带领华工科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激光第一股”。20多年来,华工科技创下激光行业60多项全国第一,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牵头组织制定国家标准。

长飞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庄丹,历经30余年的接力突破,公司累计向全球客户交付的光纤总长度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6倍,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预制棒、光纤和光缆供应商,是中国光纤光缆行业和湖北省唯一一家“A+H”双资本运作的上市公司。

2008年,归国的杨代常教授,从大米中提取人血清白蛋白。16年如一日,这一全球首创的“稻米造血”成果——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终于于今年3月完成Ⅲ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申请正全面推进。

一个,两个,千千万万个追光人的“长征”,踏出了中国光谷的时代足迹。

鼓励冒险、宽容失败,激励创新、崇尚成功。独特的创新文化,让这片神奇的土地,始终对敢于追梦的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今年前5个月,这里新注册企业11272户、同比增长39%。如今,中国光谷已有超22万家市场主体、14.3万家企业。

“前浪”奔涌弄潮,“后浪”向新而来。

对于无数奔赴而来的“追光人”,中国光谷也从不吝为他们兑现梦想,赋予他们无上荣光。

“既要关心企业家飞得高不高,更要关心企业家飞得累不累。”2022年12月5日,光谷将自己的生日设为“光谷企业家日”。每年的这一天,以光谷之名,向企业家致敬!

时代的路口 光谷搭乘国家战略创新前行

“1978年到武钢学习的经历,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冯裕才说。

那一年,冯裕才到武钢学习先进设备及计算机系统。交流中他得知,武钢投资50亿元从国外引进设备,建造“一米七”热轧钢材自动化生产线。国外专家完成施工后,就地销毁了包括数据库等在内的3卡车技术文字资料。

“关键的核心技术还得自己研发,不能仰人鼻息!”那一年,34岁的冯裕才下定决心,立志“做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库”。

时代的每一个路口,总有一些人、总有一些区域,为国家战略披荆斩棘、鞠躬尽瘁。

冯裕才是,中国光谷也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更是加紧迈向信息时代。

光纤光缆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1988年,长飞公司在光谷成立。

“当时,生产光纤光缆的装备、工艺、备品备件以及原材料都是从国外进口。某一个备件要更换,需要提前几个月做规划,成本高、周期长。”长飞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庄丹说,公司全力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矢志创新突围,终于成为全球唯一掌握三大主流预制棒制备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企业,登上全球行业之巅。

光电子信息领域,光纤光缆、光通信、光器件等细分行业布局,烽火通信、长飞、光迅等龙头企业在光谷聚集、成长,助力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基础设施,成就今天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数字中国。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在全球生命科学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光谷相继布局生命健康、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从零开始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发展标杆。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心中有梦,才勇敢去追。

投身国家战略,中国光谷再次勇担使命,重金建设大科学装置。

大科学装置也被称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指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目的的大型科研装置或设施,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研究表明,1990年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有48%来自大科学装置。“依托大科学装置,科学家将挺进科技无人区,完成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方煜表示。

位于中国光谷的脉冲强磁场大科学装置,创造了多项脉冲磁场参数世界纪录,吸引了北大、清华、哈佛、剑桥等全球130多家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顶流”科研单位,开展了1894项世界前沿科学研究。如今,优化提升装置也已开工。

在武汉新城光谷科学岛大科学装置聚集区,一座形似眼睛的建筑拔地而起,即将完成主体结构,明年底投用。

这一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大科学装置,能全面揭示工程扰动条件下深部岩土体结构、状态与行为演变规律,为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工程建设加速向深部拓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打造未来“中国地镜”。

目前,湖北8座大科学装置中,5座落子光谷,大科学装置集中度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40多年来,一系列关键技术在中国光谷取得突破,一大批全球第一、中国首创在这里诞生——

“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领域五年六次打破世界纪录,由T级容量跃升至P比特级超大容量、世界领先;自主研发232层3DNAND闪存芯片,跻身全球前列;全球首创量子点芯片,将芯片制造成本降低90%;成功研发双向65000通道脑机接口芯片,实现国际领先;全球首个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上市;全球首个千亿参数全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2.0”问世……

2023年,中国光谷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0.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4倍,创新能力稳居全国高新区前四。

耐心的守护 战略定力铸就一座创新之城

“2003年,对公司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那一年,如果我们不保持战略定力,就不会有今天的达梦。”如今回忆起来,冯裕才仍心有余悸。

当年,开源技术盛行,很多企业使用国外开源的数据库产品进行研发。不愿使用开源代码的达梦,在2003年科技部组织的测试中,从以往的第一名掉到了最后一名。

那时,公司和周围很多人都劝冯裕才放弃自主研发,使用开源技术。但是冯裕才力排众议,“如果使用开源技术,我们国家就不会有自己的数据库”。

“那是公司最难的时候,账上没有钱,员工等着发工资,我只能向亲戚朋友借钱发工资,最终公司是靠着员工共同凑的一笔钱才渡过难关。”他回忆说,“那个时候,研发团队吃住都在办公室,用7个月时间干了3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那些打不倒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正是靠着这样的战略定力,2004年,达梦重回第一。如今,达梦已完全掌握了1600万行核心源代码,构建了中国数据库的“代码根”,磨砺出风雨坎坷后的高光时刻。

对于中国光谷而言,又何尝不是呢?

40多年前从武汉邮科院拉出第一根光纤以来,中国光谷始终保持战略定力,聚焦主导产业,以耐心资本守护,穿越产业周期,一代代“追光者”接续奋斗,创造了从“一束光”到“一座创新城”的传奇——

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中国光谷40多年“精雕细琢”,如今已汇聚1万家相关企业,培育出7家百亿级制造业龙头企业、1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6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集群总营收突破5000亿元。

在生命健康产业领域,15年如一日精心布局,二妃山下的一片荒地已裂变出一个千亿产业,3000余家生物企业扎堆、400多个1类新药管线在研,构筑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等细分领域的产业生态圈。

在达梦所在的软件产业领域,光谷已集聚相关企业约2.7万家,规上软件企业超400家,百亿级龙头企业3家,软件从业人员超40万人,累计培育6家独角兽企业,全国软件百强1/5在这里投资布局,产业规模居全国高新区第六。

在备受关注的集成电路产业领域,长飞先进、先导稀材等百亿级项目相继启动建设,建成全球化合物半导体产业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科研和中试平台,九峰山实验室捷报频传,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下线,已实现集成电路从工业软件、设计、原材料、设备和零部件、制造到器件产品的全产业链布局,实现历史性跨越。

在新型显示产业领域,16年来上下游“查漏补缺”,初步形成了从装备、原材料、面板、模组到终端产品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6条显示面板生产线在这里建成投产,研发生产出的LTPS(低温多晶硅)平板、LTPS笔电、LTPS手机等显示屏,均位居全球前列。

光谷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700家。

2023年,光谷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北斗产业规模分别占全省的60%、17%、50%。这一年,光谷GDP总量跃升至2715亿元,以占全省0.28%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4.87%的地区生产总值。

2024年一季度,光谷GDP同比增长10.3%,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特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1%,远高于13%的全国平均水平。

“在科创板上市,达梦圆梦了吗?”

面对提问,冯裕才脱口而出:“上市只是一个里程碑,我们依然在追梦,从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库,向打造中国的世界级数据库品牌进发。”

同样的号角,也在中国光谷吹响。

2023年初,湖北高标准启动建设武汉新城,光谷74.3%的区域面积纳入,打造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2023年9月25日,省政府发布《加快“世界光谷”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将光谷打造成为世界创新版图重要一极、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地标和世界知名科技新城。

全力确保武汉新城建设成势见效,接续推动“世界光谷”攀“高”向“新”,中国光谷逐梦再出发!

--> 2024-06-27 保持战略定力耐心资本守护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8737.html 1 40多年如一日为国攻关 光谷“达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