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7日

防溺水当避“打卡思维”

□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阅读提要

防溺水工作事关千千万万个孩子的生命安全,事关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如果只是应付式完成任务,就容易陷入简单机械、照本宣科的困境,甚至滑向形式主义的泥淖。

夏季是中小学生溺水事故高发期。每年这个时候,防溺水的重要性都要被强调。

这项工作常年抓,很多地方想办法、拿措施,防患于未然。比如,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印发传单等方式,宣传防溺水安全知识;组织专人在重点水域巡逻,加强劝导;排查各大水域防护设施及救援设备,消除安全隐患。“宣传+巡逻+排查”,常被称为防溺水工作的“三件套”,这些做法很有必要,也发挥了作用。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少数地方、单位及相关人员抓这项工作,有“量”缺“质”、有“形”少“实”。有的是浮于表面抓一抓、走马观花看一看、整改落实说一说,蜻蜓点水、点到即止;有的是对隐患排查整治不深入,人防、物防、技防成效不大,落实停留在浅层次。

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一种“打卡思维”。其表现形式往往是点个卯、留个痕,让人“看到”在抓工作,检查考核时有“材料”证明自己做了事;其行为实质可以概括为沉得不深、抓得不细,要求一到,任务一来,要么把一键转发当贯彻落实,要么过去怎么办的,现在就怎么办,涛声依旧抓抓管管。

这种态度和做法要避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溺水,是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民生大事。具体讲,一个学生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清清凉凉中藏着危险,风平浪静中埋着隐患,悲剧一旦发生,那就是锥心之痛。防溺水工作事关千千万万个孩子的生命安全,事关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如果只是应付式完成任务,就容易陷入简单机械、照本宣科的困境,甚至滑向形式主义的泥淖。

应当纠正一个误区,把防溺水等同于禁止下水。我们常说的防溺水“六不”宣传,每个“不”都有明确所指,比如不私自下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等,都是把“人”和“水”作为两个主要因素来考虑的。也就是说,有的水可以下,但孩子身边要有人;哪怕有人在旁,有的水也不能下,因为水域危险性太大。

开设游泳课程,是很多群众一直以来的呼声。但我们都知道,这要落到实处并非易事。许多基层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缺场地、缺资金、缺人才,这个时候怎么办?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从我省一些地方的探索实践来看,有条件的租赁游泳馆、搭建移动泳池、建设游泳教学点,设备购置、教学培训等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这方面条件不太够的,也在想办法、动脑筋,组建平安志愿者、义务巡逻队等,上心一点、腿勤一点、把事做得细一点。这些在传统习惯性做法之外,用心寻找防溺水“另一种方式”的探索实践,显示了“实干思维”和“打卡思维”的区别。

基层事情多,没有谁是三头六臂。防溺水工作也讲功在平时,但毕竟还是在夏天才更突显。对各责任主体而言,在特定季节、特殊时段,抓实抓细抓牢防溺水工作,这是分内事,不是分外事,是必答题,不是选答题。是求个60分及格,差不多就行,还是多做一点,做得更好一点?看的是责任之心、敬畏之心、为民之心的成色。

--> 2024-06-27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8728.html 1 防溺水当避“打卡思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