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纪念古人岂能穿凿附会

□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近年来,“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纪念张飞诞辰1855周年”等“纪念古人”的会议多次冲上热搜。一些地方为了打造文旅IP,纷纷选择从古人“下手”。

为什么有的学术会议,明眼人一看就忍俊不禁?因为一些会议明显是巧立名目、穿凿附会、形式大于内容、噱头盖过研讨,不仅产生不了有含金量的学术成果,反而可能因为过度解读、歪曲事实而消解历史文化的严肃性,对当地文旅事业造成不良影响。如“刘备托孤”虽然是个历史典故,但硬要从中挖掘“文化意蕴”“现代价值”,进而上升到“政治格局”“人才思想”,还设定一个纪念日,不免有过度解读、生拉硬扯之嫌。除了三国人物是各种纪念会“常客”外,有的地方还将与属地“沾亲带故”的神话传说人物等搬上各种纪念会,扎堆“纪念古人”,折射出一些地方在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中的浮躁心态、短视目光、功利主义。

研讨会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性活动,很多会议既然冠以学术研讨之名,就应当体现其严肃性、客观性和思想性。可现实是,有的地方把历史人物视为“流量密码”,刻意包装延展。某些民间机构主办会议名为学术研讨,实则肤浅或过度解读历史文化,更有一些“纪念会”名头很大,但组织混乱、账目不清,古人成了沽名钓誉的幌子。

当下文化旅游市场竞争激烈,但地方文旅能否火起来,绝不是傍古人、开个会、玩噱头就能办到的。重新发展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深度挖掘、提炼、展示人文底蕴,必须摒弃那种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短视心态和肆意而为、有名无实的盲目行动。以文塑旅是一篇大文章,冷静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文化资源,沉下心来加强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深入挖掘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内涵与价值,打造多元化、有深度的文化体验,才是实现文化传承、推动文旅发展的长久之策。

纪念古代名人,是为了传承历史和集中呈现最新学术成果。硬拉古人站台,“只有噱头没有看头”,于古人不尊,于公众不敬,于发展无益,只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 2024-06-26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8585.html 1 纪念古人岂能穿凿附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