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让烈士精神激励我们永远一往无前”

——红安县七里坪镇观音阁村的故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通讯员 辛向阳

在红安这片红色热土上,不乏革命遗迹遗址。在七里坪镇观音阁村,就有一座由开国少将秦光远将军自费为55位战友烈士修建的纪念碑。

这座碑,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赴当地进行了采访。

同村56人一起参加红军

“1931年,观音阁村有56人拜别父母,告别乡亲,走上革命的道路。领头的就是我的大伯父秦遵仁(即秦光远),其中还有我的二伯父秦遵义。”6月19日,秦光远将军的侄子、观音阁村党支部书记秦秋平介绍。

他们来到红军招募处,部队首长得知秦光远读了两年私塾,又上了两年小学,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于是安排他学做军医。从参军的那一刻起,秦光远便立志追随共产主义这个远大光明的理想,并为自己改了名字。

1935年冬,红四方面军接连夺下四川天全、雅安后,继续向前进发。当时,秦光远担任红四方面军卫生部副部长,在战火中救死扶伤,并曾向时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汇报工作。

当年和秦光远一同从观音阁村走出去的55人,有的牺牲于保卫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反“围剿”的战斗,有的倒在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路上,有的献身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搏杀中,有的则为解放全中国在辽沈、平津等战役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到新中国成立时,仅有秦光远一人幸存。

1994年春,秦光远将军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在走访55位战友的亲人时,看到有的家庭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眼前浮现起当年参军的情景:领头的兄弟一声吆喝“要想吃饱饭,过上好日子,跟我走!”55位战友二话不说,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秦光远萌生了两个心愿:一是在有生之年捐资助学,帮助家乡建设学校;二是为55名烈士立一座纪念碑。

此后,秦光远将军自费6000余元,在村里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碑身刻上了牺牲的55名战友的名字。“让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拼搏进取、一往无前!”他说。

纪念碑拓展成纪念园

秦光远将军曾担任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委,他每年几乎拿出自己工资的一半,向观音阁村小学捐钱、捐书、捐物。

2002年,将军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临终前,他多次嘱咐在家务农的三弟秦遵礼和晚辈们要照看好纪念碑。

2008年正在外地工作的秦秋平,接到乡亲电话,希望他回村当大家的领头人。秦秋平有些犹豫,但想起伯父生前教导过,是党员就应该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当年,他放弃年收入十多万元的岗位,从辽宁回乡,并当选观音阁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乡亲们改善村居环境,规范乡村治理,发展村集体经济。

工作之余,他时常到纪念碑前走走,清理杂草,打扫干净。时光流逝,当年伯父立下的纪念碑,已经开始风化,55位烈士都战死他乡,连坟墓也没有。秦秋平提议,重建纪念碑,并为55位烈士集中建衣冠冢,得到烈士后辈和乡亲们的一致赞同。

在当地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观音阁村重建了纪念碑,并于2022年8月1日举行了庄重的集中迁葬仪式。55位英烈全部魂归故里,其中年龄最小的牺牲时仅14岁,最大的58岁,平均年龄26岁。当初孤零零的纪念碑,成了一座纪念园。

依托观音阁村的红色文化和绿色资源,秦秋平带领乡亲们走上红色旅游发展之路。他说:“我下定决心要把我们村的故事讲好,把村庄建设得更美,让村民们日子更红火。”

成为“三同”教育实践基地

瞻仰烈士纪念碑、聆听红色故事、与村民围坐开展村晚夜话……6月20日,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省委党校2024年第二期师资培训班的51位专家、学者来到观音阁村,开展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内心深感震撼。”此次培训班的班长、枝江市委党校副校长朱小艳说,通过聆听秦光远将军和55位烈士的故事,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不服输、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受到观音阁村将这种精神传承、发扬到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帮助我们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执教能力。

这是观音阁村开展“三同”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

秦秋平介绍:“如今每年都有160多个班次、1万多名学员来村开展现场教学,听我讲大伯留下的家书,学习55位烈士动人的故事,体验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观音阁村村民们一起加入建设“三同”教育基地,将自己的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人人学说普通话,人人都能当讲师。

--> 2024-06-26 ——红安县七里坪镇观音阁村的故事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8558.html 1 “让烈士精神激励我们永远一往无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