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5日

红安11个帮扶单位互学互鉴推进乡村振兴

共享“一张网”同奔致富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冉平

“让人耳目一新,通过互学互鉴,增加了工作方法,增强了做好驻村帮扶工作的信心”“真用情、真投入、真产出”“看到了差距,找到了标杆”……

6月19日至20日,省直驻红安片区帮扶单位“互学互鉴同进步 资源共享促振兴”活动在红安举行。11家单位主动亮家底、积极晒资源,从17个层面织就了联合联动资源共享“一张网”,齐绘乡村振兴同心圆。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盛赞,这是一大创举,是帮扶工作升级的2.0版,希望各帮扶单位共同发力,助推红安主导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

变各自发力为合作共赢

共推主导产业壮大

山下,莲子种植基地荷香阵阵,水产养殖基地鱼群激浪;山上,花生苗沐雨吐绿,香榧树挺拔俊秀;车间里,豆浆满满的柴火味。

一路走来,不少驻村工作人员纷纷点赞。

说起产业帮扶,过去的成绩有目共睹。不少经济薄弱村每年有了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不等的收入,令人欣慰。

但工作队各自运行,存在驻点帮扶村产业规模偏小、农产品销售渠道不多、资源分布不均等短板和不足。有人评价当地的一些农业特色产业:“多了吃不完,少了不够卖。”

驻村帮扶工作如何再上新台阶,做大特色产业?

红安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明确表示,希望工作队围绕县里的主导产业帮扶,助力做大做强。

“资源共享是我们在帮扶工作中第一次提出、第一次尝试整合帮扶资源优势,目的就是变单一帮扶为联合助力,变各自发力为合作共赢,变分散布局为战略筹划,通过资源共享、渠道共用、产业共建,助力多个乡村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形成1+1>2的效果。”牵头组织活动的省审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面对星散的香菇产业,省审计厅积极协调资金760万元,引进经营主体,力求以城关镇竹林社区香菇产业为基地,兴建菌种培育、生产储存、产品加工等一体化冻库车间,辐射带动全县香菇产业。

红安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旅游是当地一大主导产业。

在高桥镇高楼村,湖北工业大学盘活存量生态资源,引进人才创立“高楼望月(湖北)农业旅游有限公司”,开发打造休闲旅游、村房短租、土地领养、文化康养等业态项目,让高楼村融入红安县周边旅游聚集圈。今年5月25日,高楼望月正式开业。目前,该项目吸引了周边3500余人次打卡游玩,营业额26万余元;带动村民36人在家门口就业,其中4名脱贫户正式入职公司,月收入2500多元。

机场设专柜,专家定标准

共拓产品销售渠道

红安苕、红薯粉丝、花生、土鸡、土鸡蛋、永河皮子等土特产,深受当地人喜爱。这也是众多驻村工作队实施产业帮扶的重要抓手。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省总工会、湖北机场集团等单位加大采购力度,既增加员工福利,又助农增收。

如何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

湖北机场集团党委工作部部长文飞飞介绍,驻八里湾镇旺家田工作队正在谋划,将红安县特色农产品一网打尽,在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设立20平方米的展销柜,助其乘风远航。

红安县中药材资源丰富,菊花、地黄等多种中药材是不少村里的致富主导产业。如何变卖资源为卖产品、卖品牌,赚取更多附加值?

平安银行武汉分行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张红介绍,该行驻华家河镇秦湾村工作队在秦湾村建立了红安县中药材交易中心,推广“村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药材种植模式,兴建1200平方米的中药材晾晒场地,助力中药材种植产业快速发展。

“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附加值提升、特色农业精深技术升级等方面,我校具有良好的科研优势和辐射能力。”湖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胡晓艳介绍,该校与麻城共建的菊花产业技术研究院,已与当地20多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紧密合作,支持企业对原有产品进行提档升级30余款,制定相关产品企业标准、团体标准30余项;自主研究开发的40余款菊花新产品已在12家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她表示,学校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在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深化合作交流。

为每一个村培养一名电商主播;形成“链”式思维,实现更多资源共享……大伙的探讨仍在不断深入。窗外,雨过天晴,阳光正好。

--> 2024-06-25 红安11个帮扶单位互学互鉴推进乡村振兴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8441.html 1 共享“一张网”同奔致富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