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5日

武汉市武昌区喜事新办蔚然成风——

婚俗改革带来美好生活新期待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雅青 通讯员 邓萍 王慧 实习生 陈祉旭

“新人再靠近一点,抬头、对视,微笑!”6月20日,武汉市武昌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门口,一对新人捧着刚领到的结婚证,正拍照留念。

“我们不办婚礼,打算旅行结婚。”新郎小鲁介绍,两人是90后,爱自由、爱浪漫,想简单轻松地面对结婚这件事。

旅行结婚、自助婚宴、公交婚车……新潮婚礼背后,是年轻人婚俗观念的变化。

近年来,武昌区深入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持续建好阵地、办好活动、做好服务,让文明新风伴随着更多年轻人步入婚姻殿堂。

婚事新办,仪式感不打折扣

“婚俗新风,从我做起。天长地久,成吾佳缘。”5月,一场楚韵国风集体婚礼在武昌区紫阳公园举行,10对新人身着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婚服,通过却扇礼、牵巾礼、撒花礼等传统婚礼仪式,拿到中式婚书。

紫阳公园,是武昌区倾力打造的婚俗文化主题公园。

在这里有“六馆一中心”,包括楚韵婚俗文化馆、和美婚姻教育体验馆、囍堂婚恋体验馆、契园婚契家契馆、张之洞家风文化馆、紫阳阁汉剧博物馆及武昌区一站式婚姻家庭共享服务中心。

走进契园婚契家契馆,新人可近距离沉浸式体验拓印非遗文化,感受亲手制作婚书的神圣感,还能了解婚姻证书和婚姻制度百年历史沿革。

“建设‘六馆一中心’,旨在强化对青年婚恋观、家庭观的教育引导,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引领移风易俗新风尚。”武昌区紫阳街道有关负责人说。

为此,武昌区着力拓展“婚俗+家风”阵地。

去年6月,“武汉文明空间”在紫阳公园落地启动,将推广文明婚俗与周边美好环境有效融合,通过展示优秀家风建设案例,对周边居民和游客潜移默化。

今年1月,武昌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迁至紫阳公园,与紫阳街道联合举办相亲联谊、婚俗文化宣传等活动,引领健康婚育精神及良好家风建设。

杨新国、钟志琴夫妻是紫阳街道的名人。少时相识,相伴几十载,一路走到金婚依然恩爱如昔。

“作为老党员,社区只要有活动我都积极参加。给年轻人讲讲我们的故事,看他们好,我们也开心!”钟志琴说。

耳濡目染,紫阳街道青年肖叶结婚时,主动选择简办、新办。没有彩礼嫁妆,双方各自拿出3万元投入小家庭建设;没有铺张婚宴,两方亲友简单吃了一顿饭;没有婚纱照,小夫妻将省下的钱用于旅游。

“婚事新办,仪式感也没打折扣,现在我们过得很好!”肖叶说。

树婚嫁新风,享幸福人生

武昌区中华路街道辖区内,有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旧居、中共五大会址等多个红色景点。

在这里生活工作过的先烈们,有的带头反对包办婚姻,追求自由恋爱;有的以身示范,带领家人投身革命事业。他们的故事,是当今年轻人理解婚姻本质、感受家风传承的最好事例。

中华路街道都府堤社区党委书记蔡威介绍,社区充分用好红色资源,搭建网红打卡点、制作婚俗改革宣传牌,融入夫妻和睦、敬老孝亲等元素,引导新人树立“风雨同舟、互敬互爱”婚姻理念。

婚俗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红巷老党员组成的志愿讲解队——“红巷爷爷”志愿服务队请缨出马。

都府堤社区第一网格党支部书记王莉华是“红巷爷爷”成员之一,她曾多次受邀与社区年轻人分享自家两代人的简单婚礼故事——

自己结婚那天,下班后回到新的小家,与朋友聚一聚、唱支歌,就此礼成;儿子结婚时,没找婚庆公司,家人主婚、同事证婚,小两口不要聘礼不要嫁妆,一起买房一起装修,和和美美开始新生活。

“婚礼简单,生活却不简单,踏实过日子比什么场面都强。”王莉华这样对即将走入婚姻的年轻人说。

都府堤社区党员众多,社区党员干部带头宣传倡导移风易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和大操大办。

社区第四网格党支部书记周友珍常给身边的单身年轻人做媒,前几年介绍总是不成功,让她很困惑。“后来一打听,好几对都是对彩礼意见不一致,好好的婚事谈不拢。”她说。

随着婚俗改革持续推进,社区组织开展了“婚嫁新风进万家”等活动,居民对婚事新办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今年牵线的一对情侣,没有要高额彩礼,进展很顺利,已经准备领结婚证了。”周友珍高兴地说。

婚俗改革,为爱减负。

“作为湖北唯一入选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的城区,武昌区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整合辖区资源,开展丰富的文明新风活动,做好婚姻家庭全生命周期服务,大力弘扬文明婚姻新风尚,让喜事新办蔚然成风,不断回应市民对美好婚姻的新期待。”武昌区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说。

--> 2024-06-25 武汉市武昌区喜事新办蔚然成风——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8413.html 1 婚俗改革带来美好生活新期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