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4日

非遗课程浸润3万名学生

襄阳樊城区太平店中心小学学生在学习非遗课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谢勇 王婕妤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宵祎 通讯员 和琼 高华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青少年的力量。

2019年起,襄阳开始探索非遗与青少年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进校园开展活动,到非遗课程常态化“扎根”校园,再延伸至校外课程普及,逐步扩大了非遗普惠面。

目前,襄阳已有3万余名学生参与校内外非遗课程。

非遗教学“扎根”12所学校

“先将画纸对折、画出一半的隆中、然后剪里面的花纹、再剪外部的轮廓。”6月6日,樊城区人民路小学,一(二)班的同学们拿起画纸和剪刀,跟着美术老师的步骤,进行剪纸创作。

南漳剪纸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0年起,人民路小学开设南漳剪纸课程,持续至今,已有3000多名小学生了解了南漳剪纸的历史和技法。

襄阳市群艺馆副馆长黄佳介绍,之前,襄阳“非遗进校园”采取传承人在学校集中展演,但发现活动时间和形式有限,更多只能停留在浅层体验上,传承效果打了折扣。

2020年,襄阳市文旅局、教育局等多部门联合,将非遗融入教学课程,首批确定了三所试点学校,人民路小学是其中之一。

襄阳市非遗中心挑选了一批适宜进校园的非遗项目名录供学校选择,人民路小学选择将南漳剪纸与美术相结合,每周四下午请南漳剪纸非遗传承人来讲课,10多名美术老师和部分学生聆听。

不到一年,老师们熟练掌握了南漳剪纸技法,剪纸推广到各班美术课程和社团的教学中。

该校编制剪纸课本,设置襄阳名胜、襄阳建筑、襄阳人物、花卉草叶、十二生肖、校园生活、传统节日、科技创新等八大类课程。每类课程中分为初、中、高三级,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晨光小学将“玄门太极”纳入体育课程规划,自编“太极操”;峪山中心学校搭建柳编教学实践活动基地……目前,襄阳市非遗已在12所学校“扎根”。

非遗少年普及班“一位难求”

“谁是非遗传承人呀?”老师问。

“我们!”20多名小朋友高举刚编织好的手提篮,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去年非遗少年暑期普及班上的一幕。

2022年,为将非遗教育延伸至校外,襄阳市群艺馆开设非遗少年暑期普及班,设置玄门太极、备尔纸藤手编、传统音乐和南漳剪纸4个班,利用暑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对7至14岁小朋友进行免费非遗培训。

黄佳介绍,第一期普及班上线前,大家心里直打鼓,生怕家长和孩子不感兴趣,没人报名。没想到,报名通道开启不到一小时,4个班的100个名额全被抢光。

在课程设置上,普及班选择了实操性较强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体育类非遗项目,课程也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去年暑期,非遗普及班由4个项目拓展至6个,今年计划扩展至8个。

除非遗少年普及班外,襄阳市非遗中心还依托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开展了12场非遗研学示范性活动,实现青少年非遗教育的全时段覆盖。

黄佳表示,下一步将不断加强多方共建机制,持续深入地将非遗融入青少年教育体系。

--> 2024-06-24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8345.html 1 非遗课程浸润3万名学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