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0日

近700名工作队员进村入户

天门共同缔造试点扩面提质

七屋岭村月季迷宫。(湖北日报通讯员 刘银斌 摄)

王场村花鼓戏汇演现场人山人海。

前河村共同缔造幸福食堂。

湖北日报讯 (记者肖杨、通讯员熊文婷)“我可以提供疏通工具,还有小推车。”“我们年轻人负责清理和疏通。”赶在梅雨季来临前,天门市侯口街道陈方安置小区居民合力解决了下水道堵塞问题,居民王女士长舒一口气。

陈方安置小区地势较低,大雨暴雨天气积水较深,居民出行十分不便。陈方社区召开整改会,居委会借来维修设备,居民和志愿者分工合作,很快将下水道疏通。

2022年以来,天门先后确定6个共同缔造省级试点和24个市级试点,因地制宜优化治理单元,不断激发群众参与活力,办成了一批好事实事,探索了一批制度成果,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

今年3月,天门召开共同缔造试点扩面工作推进会,选定219个共同缔造试点村(社区),涉及203个村民小组、60个居民小区。同时,建立市领导领办机制,统筹安排市直单位包保,整合镇村干部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力量,全市273个工作组近700名队员全部进村入户。

在多宝镇兴场村,乡贤理事会广泛动员,乡贤能人捐款,群众投工投劳,安装路灯110盏,全村实现亮化全覆盖;在马湾镇邹湾村10组,村民乱拉乱晒影响通行安全,湾组会商定、党员带头、群众响应,统一安装的晾衣架既美观又实用……

“践行‘四个一线’工作法,开展蹲点式调研和现场办公,党员干部村村走到、企企走到、户户走到、人人问到,主动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今年以来,累计下基层1.4万余次。”天门市共同缔造实践工作专班负责人张北平介绍,坚持系统谋划,将共同缔造与工业倍增、就地城镇化、鼓励生育、集体经济作为今年市委市政府五项重点工作,一体安排部署、一体推进落实。目前,共同缔造试点扩面工作提质、成势、见效,到年底覆盖到30%的行政村、50%的社区。

通过优化试点单元,该市鼓励和支持试点村组(小区)创新探索,推广积分制,广泛动员群众、乡贤能人和社会力量参与共同缔造,支持有一定条件的地方开办“积分超市”“幸福食堂”,满足群众需求。建立以奖代补机制,确保2024年每个试点村(社区)不少于5万元的资金支持,打造一批示范带动点。

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天门市黄潭镇七屋岭村民吴蝶经营的小卖部和游乐场十分火爆,单日营业额达到5000多元。

“嫁出七屋岭后,没想到又回来了。”她感叹说,家乡翻天巨变,农旅产业兴旺,大家尝到了共同缔造的甜头。

去年底,七屋岭跻身湖北旅游名村,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此前已捧回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国字招牌。

“我们以共同缔造理念共创富民产业,共享发展红利,画出最美‘同心圆’。”村党总支书记杨国雄说,村里全力建设5公里农业产业经济带,带动区域产值突破1亿元。

花开七屋岭 农旅共富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杨 通讯员 刘艺文

特色旅游花开朵朵

遛娃、赏花、野炊、采摘、钓虾……入夏后的知青农场合作社,游客一拨接着一拨。特别是节假日,理事长姚蓉从早忙到晚。

“我的梦想是把知青农场建设成天门的后花园。”姚蓉说,围绕采摘、旅游、观光,推出月季迷宫、紫藤长廊等文旅项目,引入草莓、桑葚、樱桃、葡萄、火龙果、猕猴桃等特色水果,采摘期长达8个多月。

“充分挖掘资源禀赋,流转土地1300多亩,打造‘景业共进’农旅融合示范区。”在杨国雄看来,产业发展是深化共同缔造的关键支撑。

走进三军菊花合作社种植基地,菊花幼苗满目青翠,几名农工正在苗圃里浇水。2015年,在外打拼的张三军回到七屋岭,投资数百万元,进军菊花经济。

起初,他以鲜切花种植为主,培育菊花七色花带,每年卖出600多万株。后来,他繁育的菊花品种达到3000多个,逐步从“卖花卉”转向“卖种苗”。张三军说,种苗培育是个精细活,聘请的5个村民顾不过来,最忙时还要再雇10多个工人。

以知青农场、三军菊花和采丰岛基地等为依托,七屋岭村连续多年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

5公里产业带联农富农

6月13日大清早,3组村民杨容丽将儿子送上校车,然后赶到村里的农家乐上班。

4年前,杨容丽在外地打工,一家人聚少离多。“如今就在家门口工作,挣钱顾家两不误。”

穷乡村蝶变旅游景区,5公里产业带串起10多家经营主体,越来越多的村民坐享红利。

仅知青农场,长期务工的村民就有35人,高峰时一天150多人,去年发放劳务工资150万元。

“在七屋岭村党总支之下成立农旅融合发展党支部,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开展共产党员户挂牌行动,让党员走在产业发展前面。”黄潭镇党委书记周勇介绍。

周勇说,共产党员户示范引领,共议片区大事、共享发展经验、共解疑难问题,有效解决产业布局、经营主体培育和农民增收等问题,村级集体经济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

党员当大户,群众快致富。如今,七屋岭村6名党员带头创建农业合作社4家,5名党员参与创建旅游专业合作社1家,引领服务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业,掀起创业新高潮。

8组村民刘中发今年69岁,是村里的传统手艺人,做了几十年手工油面。“以前买的人不多,村干部牵线搭桥后,知青农场帮助销售,每天上门取货,做出的油面基本不愁销,一年增收2万多元。”

刘中发说,在缺吃少喝的年代,手工油面是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现在很多人怀念这个味道。“我准备招收学徒,传承老手艺的同时,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人吃上地道的手工油面。”

乡贤筹款唱响花鼓戏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杨 通讯员 付磊磊 徐敬亭

6月12日,天门市佛子山镇王场村百姓大舞台上,持续了10天的花鼓戏汇演落下帷幕,这场由乡贤出资回馈乡亲的文化惠民活动,让当地村民过足了戏瘾。

年近七旬的老戏迷董毛志连续多天来此“追剧”。他是该镇沿湖村村民,为了看戏,他与村里5个“老戏迷”每天骑行10多公里,一场不落。董毛志说,种田大多实现了机械化,有着大量闲暇时间,确实需要这样的文化活动。

此次花鼓戏汇演是王场村百姓大舞台建成后的首场演出。村支书付君华说,为了办好这次活动,村里多方筹资15万元,邀请地方花鼓戏剧团上门,场均观众达到1300余人。

近年来,王场村以共同缔造活动为抓手,村“两委”和乡贤理事会带领群众一起,采取向上争取一点、企业捐赠一点、乡贤出资一点的办法,筹集100多万元,引导群众以志愿服务、出资出力、投工投劳等形式,修建村级小游园、健身广场、群众文化中心,完善了村级公共基础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渔薪镇朱文台村。得知村里在外成功人士要给村里送戏,不少村民主动到村委会捐款,被婉拒后,他们腾出自家闲置房间给演员居住,自掏腰包买来食品送给演员,低保户李大爷买来烟花为活动助兴。

朱文台村党支部书记王义方感叹,这次花鼓戏汇演活动虽然只有4天,演出费用还不到2万元,但村民的热情让我们感动,“每场演出结束,总有村民意犹未尽,聚在一起聊天品戏不愿离开,大家希望村里多多开展此类文艺活动。”

这几年,朱文台村秉承“实事办实、好事办好、难事办成”的原则,紧紧围绕共同缔造,用活“五共”理念,在修路筑桥、村级亮化等村级公共设施建设方面集群众之力,实现了乡村公路的通组入户,村庄环境也得到显著提升。

王义方说,下一步,该村将继续以村民需求为导向,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开展贴近乡村实际、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幸福食堂缔造幸福时光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杨 通讯员 陈飞 王伟

“幸福食堂饭菜干净又卫生,一天花不了几块钱,就能准时吃上热乎的饭菜。”6月17日中午,吃着可口的饭菜,天门市彭市镇前河村84岁的简定钧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老人介绍,他一个人吃饭随便应付,一盘菜吃不完反反复复热好几顿。幸福食堂开放后,菜品不重样,营养均衡,吃完饭还可以跟大伙聊聊天、唠唠家常。“每顿三菜一汤,我中餐、晚餐都在这里吃,好得很。”

随着高龄、失能老人增多,他们的“吃饭难”问题日益凸显,前河村将其作为“头等大事”提上日程。

和群众充分商量后,前河村决定按照“上级扶持一点、镇里解决一点、村里投入一点、社会捐助一点、个人承担一点”的方式筹措资金,建设幸福食堂,为65周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低盐、低油、低脂”爱心餐。

去年11月,占地300平方米的幸福食堂正式营业,空调、冰箱、消毒柜等设施一应俱全,还配备了象棋、纸牌、麻将等娱乐设施。

“幸福食堂建设运营过程中,村民们积极参与,7组村民钟上丕捐献了2台麻将机。”前河村综治委员、食堂负责人钟碧波说。

“幸福食堂建在村委会旁的荒地上,位于前河村正中心,大家过来都方便。”前河村党支部书记刘明堂介绍,对6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只收取200元的餐食费,平均下来每餐只要3元多一点。

同时,幸福食堂还实行积分制管理,村民通过参与村级事务或公益活动获得积分,凭积分可以到食堂就餐。

部分老人行动不便,不能到食堂就餐,村里成立志愿服务队,安排专人上门送餐。“村里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应该的。”中午12时许,村民钟楚玉骑上电动车,为老人送去爱心餐。

幸福食堂为幸福“加码”。近年,天门广泛动员群众、乡贤能人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有条件的村(社区)开办幸福食堂,共同缔造幸福“食”光。目前,拖市镇何场村、黄潭镇七屋岭村、多宝镇铜架山新村、九真镇子文村、蒋场镇孙岭村、竟陵街道鸿渐社区、岳口镇金湾社区等地建有幸福食堂,全市还有20多家正在筹建中。

--> 2024-06-20 近700名工作队员进村入户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7966.html 1 天门共同缔造试点扩面提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