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9日

水相连 情相系

——水利部十年帮扶郧阳区

鲍鱼沟河道里菖蒲青青。

滔河罗堰段河道治理后。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应锋 通讯员 李尚菲 付培成 王涛

5月,十堰市郧阳区南化塘镇罗堰村生机勃勃,村内蜿蜒而过的河道水流潺潺,两岸绿树成荫;升级后5.5米宽的水泥路,公交车开到了村口……而在6年前,罗堰村还是深度贫困村。

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源自2015年,水利部开始定点帮扶郧阳区。

10年来,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水利部先后派出8名干部到郧阳帮扶,倾斜支持郧阳水利资金近20亿元,帮扶引入资金超2亿元,实施技术帮扶30多项。其中,4名干部接力到青山镇周家河村、南化塘镇罗堰村和玉皇山村、谭家湾镇黄畈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扶”平“天路”

村民出行方便又安全

5月28日,一辆满载豆角、蘑菇等农产品的大货车,缓缓从郧阳区南化塘镇罗堰村驶出,朝十堰城郊农贸市场开去。

时间回到2018年9月,当年,水利部监督司干部韩小虎来到罗堰村担任第一书记。

该村党支部书记廖超介绍,过去,交通一直是罗堰村发展的瓶颈。全村1000多人外出的唯一道路是一条25公里长、约3米宽的通村路。廖超说:“这条路很窄,错车都错不开,一侧还是悬崖,没有安全护栏。”

韩小虎驻村后,扭住“瓶颈”不放,向水利部主要领导汇报罗堰村道路交通短板,同时向郧阳区交通运输局争取项目配套资金。2019年6月,总投资2000余万元的道路改扩建工程开工,将原来的“天路”拓宽升级至5.5米,并加装护栏,2020年12月竣工通车。

通村道路提档升级后,不仅解决了罗堰村和四泉村787户、2785名村民的出行和物资流通,还实现了快递进村。2023年10月,34路公交车也开进村里。

同时,村里的绿色产业发展起来。2022年,该村三组村民徐胜斌通过流转150余亩土地发展绿色蔬果种植,实现年收入约60万元,并带动18名村民务工增收。

“以前,生产物资和农产品只能靠小三轮运输;现在大车能走了,大大减少运输成本。”徐胜斌说。

守护生态

生活污水回收再利用

5月29日,郧阳区谭家湾镇黄畈村四组,临近龙泉河的稻田里,村民开着旋耕机打田,田边一座中水回用池中的水流缓缓流入稻田。

黄畈村位于汉江一级支流龙泉河上游,距离汉江14公里,3.5公里长的龙泉河穿村而过。该村户籍598户2121人,常住1000多人。

以前,村里村民洗碗、洗菜、洗衣等生活污水,随手倒在路边或房前屋后的沟渠里,不仅不卫生,还对土壤、水环境造成影响。

2023年9月,水利部黄河委干部李鹏到黄畈村驻点帮扶,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积极为生活污水治理出谋划策,并向上争取到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项目。

“现在生活污水从家里就接走了,也不用倒了。”黄畈村村民陈义说,改造后,污水收集管网接到家里,污水直接排入附近新建的一处微动力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

李鹏介绍,在黄畈村9个集中居住片区,分别建起一套一体化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并配套建设了尾水回灌农田系统——中水回用池,实现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和循环利用。

在该村四组附近是350亩水田,将四组57户三格化粪池和生活污水,通过4200米污水管道收集到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生活污水20多吨。通过沉砂池、格栅池、调节池,再经过水处理集成装置、潜流湿地后排入中水回用池。

“污水经过处理达标后,直接排放太浪费,中水回用池则可以将水储存起来,用来灌溉农田抗旱。”李鹏说。

引进袜业

4000村民家门口就业

走进位于郧阳区南化塘镇玉皇山村一组的迦娜袜子厂,除了织袜机嗡嗡作响,还有20多名妇女、老人,忙着缝头、翻袜子、定型、装袋。

“60台袜机同时工作,日产3万双袜子。”该村党支部书记周义云介绍,像这样的袜子厂,南化塘镇有10个,带动1000人就业。

迦娜袜子厂有1500平方米,可以容纳70多名村民就业。按工种,工人月工资1200元至5400元。

“平时在家闲着闲不住,不如到村里的袜子厂翻袜子。”家住玉皇山村二组的留守老人吴顺莲,今年73岁。她说,翻袜子平均一个月能挣1200多元,也能为孩子减轻负担。

这袜子厂是如何开到村民家门口的?

2016年,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干部陈伟畅,来到郧阳开展扶贫工作。陈伟畅的家乡是有“国际袜都”之称的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他将家乡的袜子产业引进郧阳,在乡镇建起袜业扶贫车间。

2017年春节前后,陈伟畅连续三次带着团队到浙江大唐镇考察,洽谈招商引资事宜。郧阳区成立由陈伟畅任副指挥长的袜业扶贫指挥领导小组,出台支持袜业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吸引当地众多袜企来郧阳投资兴业。

目前,郧阳全区发展袜业产业点位90个,产业链企业65家,惠及16个乡镇。全区配置袜机设备5000台,每年生产棉袜5亿双,产值10亿元,带动4000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治理河道

带动新增年产值超5亿元

在郧阳区南化塘镇玉皇山村,10公里的鲍鱼沟穿村而过。在鲍鱼沟两侧2.5米高的护堤间,绿油油的菖蒲长满8米宽的河道,就像铺上了绿毯,清澈的水流在菖蒲下穿梭流淌。

而一年前,鲍鱼沟还是杂草丛生、乱石成堆。每逢夏季,山洪不仅冲毁沿岸田地,还危及民房。

鲍鱼沟的变化源于2021年7月,水利部将玉皇山村列为乡村振兴联系村,郧阳也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

当时,水利部派驻干部郭巍担任玉皇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鲍鱼沟河道治理过程中,除在河道两侧修建护堤外,还在河道里种下40亩中药材菖蒲。

“菖蒲的根茎可入药,很适宜在浅水区生长,不仅可以固沙,还能改善水质。”该村党支部书记周义云介绍,以前村集体请人清理河道里的垃圾,一年就要花1万多元,现在不仅不花钱,还能挣钱。

治理后的河道由经营主体投资种植菖蒲,3年后,每年向村集体交租金;村民通过种植、管护和采收,务工增收。

“菖蒲每个月要除草两次,一次要干6天,一个村民一个月除草可以挣1200元。”周义云说。5年后,这40亩菖蒲,预计可创收80万元。

截至目前,在水利部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项目支持下,总投资3.49亿元,对郧阳区滔河水系及大峡河水系等11条河流、21个湖(塘)进行综合整治,治理河长80.06公里,惠及南化塘、谭山镇、刘洞镇等5个乡镇、17.5万人,带动相关产业新增年产值约5.6亿元。

“水利帮扶郧阳是一场‘接力赛’。”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挂职干部、郧阳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盖志杰介绍,2024年全区已落实水利专项资金5.38亿元,其中在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积极协调下,落实水利国债项目2.7亿元、2024年度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突出问题资金8000万元,为郧阳高质量发展增强了项目支撑。

--> 2024-06-19 ——水利部十年帮扶郧阳区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7762.html 1 水相连 情相系 /enpproperty-->